第383章 重庆的粮价大战-《百人会之关东局》
第(2/3)页
收米的都是老滑头了,看过学生娃娃的手法,十分信任,收米的时候不用称量,直接收米,直接给钱。
到了三点,里面卖米的似乎大米源源不断,外面收大米的出问题了,钱不够了。
收大米的面前夜逐渐排起了长队。人们在一队买米,其中一些人马上到另外一队把米卖掉。大街上排起两个长队,蔚为壮观。
下午三点半,新消息传到了孔家。几家高价收大米的米商说,他们手里的钱不够了。
借钱。借钱也得干,对方没有多少米。
下午四点,卖米的出了一个新政策:一人一次可以买米十斤或者二十斤。十斤以下的为平价,超过十斤的,价格比平价加三成。
电话马上就打到了孔家。
买。买进!
一些米行已经吃不住劲,想抛售大米了。
到了晚上六点,米店准备关‘门’,不让排队了。每一个米店只留下一个队,到了七点,米店关‘门’。
消息传到孔家,孔家感觉对方米不多了,要求继续收米。
这是粮价大战的第一日,以孔家为代表的米商大胜,卖米的则有些不敌,似乎大米不足了。
1939年6月17日。重庆。
今天,孔家要求各个大小米商,继续吃进大米。
昨日,孔家的钱流水般‘花’了出去。孔家‘花’得起,其他大小米商却守不住了。一些人要求也跟着降价,否则,米价如果提不上去,那就血本无归了。几百万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巨大,已经不是小生意了。
就算是小生意,也是要‘花’大钱的。
早晨六点,卖米的米店开‘门’营业,因为外面的买米队已经排出去一里长了。
收米的却是还没有准备收米。卖米的最大市场在一条街上,连着几家米店都在卖米。
大街上没了行人车辆,都是卖米的买米的。
早晨7点,街口进来几十个人,都是青皮打手模样,吆吆喝喝。这是来砸场子的。
到了米店‘门’口,青皮们愣住了,不敢动,因为每一家米店‘门’口都由四个大兵,荷枪实弹。
大街中心,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桌子上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杆步枪。
椅子上坐着一个庞大如山的身体,腰杆笔‘挺’,在哪里喝茶。
谁人不认识他!
冯‘玉’祥!
青皮里有个愣的,不识得厉害,吆喝着向前冲了几步,觉得不对,只见冯‘玉’祥的步枪枪口顶在自己的脑‘门’上。冯‘玉’祥一手端着步枪,手指抠着扳机,一手端着一个茶杯,盯着他看。
青皮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冯‘玉’祥一口茶缓缓地喝了下去。
等其他流氓把他扶起来撤走,市场秩序一下子好了。那些真正买米的也不害怕了。
第二天出来的大米不多,时断时续的。大家都看见了,他们的米是用汽车拉进来的。一汽车大米,分给几家店,一会就卖完。
收大米的气势很足,来了就收。速度快,根本就不需要排队。
大战似乎僵持起来。出货的数量不大,但却不肯认输。收货的财大气粗,把大米一扫光。
以后几天,新米销售,老冯一天不拉。他不干涉出货的和收货的双方的买卖行为,只维持秩序。如果下雨,老冯就打伞喝茶。腰板笔直,永远笔直。
五天后,米价大幅上涨,出货的米价也跟着上涨很多,但还是是市价的一半。他们的米似乎快没了,每天出货似乎是勉强维持的。到第五天,出货量突然减少,减为一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