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节 和谈-《大国崛起1900》
第(2/3)页
连续攻击好几天,伤亡过万之后,加伦将军暂停了攻击。
如果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话。他肯定会选择大纵深战术,但是加伦将军可没研究过这个战术,在坦克不行,飞机不行的情况下,他的战术完全陷入了一战时代的堑壕战,冲锋的话,只能一茬一茬的倒在敌军的机枪之下。
一战中,压制机枪战壕的手段,晚期是用坦克和毒气,早起就要靠人不断的冲击。用人命来填平敌人的沟壕,可是坦克不能用,因此加伦发现自己只能用一战早起的战术,必须付出巨大的伤亡。才有可能击败对手。
但他太小看他的对手了,杨潮在济马部署了20万军队,以中国人和日本人组成的第一、第二集团军守卫这里,东方民族的习性都是坚韧,或许不够勇敢,不够主动。但是却更能忍耐堑壕战这种对精神极大折磨的战斗方式,志愿军能够趴在雪中一夜等待战机,不仅仅是被信仰所激励,跟民族性情有绝大的关系。
结果苏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根本就无法撼动战壕中的中日士兵。
而这时候,杨潮又组建了一个集团军,由中国籍士兵为主的第六集团军,将总兵力弥补到了50万人。还有大批的中国志愿兵在琉球集结训练,以杨潮的号召力,在中国招募100万人并不过分。
时间拖延下去,只会对苏俄越来越不利,可是加伦一时真的很难攻克济马,没有意义的伤亡不是加伦愿意接受的,因此打打停停,仿佛又到了堑壕战时代,消耗战,持久战的迹象开始明朗。
史达林越来越不满,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第一是夺取秋明油田的利益,第二则是彻底消除大后方的威胁,沙皇政权盘踞在西伯利亚,总让苏俄有种腹背受敌的感觉,一旦欧洲的敌人入侵,他们可不想看到沙皇从背后抄他们的后路,让他们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
但是加伦一拖再拖,好在李维诺夫始终再向史达林反馈乐观的信息,始终表示中国没有做实质性干涉西伯利亚内战的准备,这才让史达林容忍至今,可是这次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而且内心隐隐有种担忧,加伦将军这边一再的不愿进攻,李维诺夫那边则不断的说中国不会干涉,两人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勾结?
所以史达林立刻转换态度,严令加伦必须立刻取得决定性战果,否则就要召回他。
在这种情况下,加伦才选择了几次进攻,但是当看不到获胜希望的时候,他又开始坐地观望,试图寻找一条更合理的进攻方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