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节 德国社区-《大国崛起1900》
第(2/3)页
杨潮离开上海后,第二站到达的正好就是青岛,亲眼看到围绕胶州湾,形成了清晰的界限,以港口为中心的老青岛基本上都是德国人居住,而往西绕着胶州湾则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混居的工业区。
可以说青岛最好,最繁华的区域,都是德国人在居住。
从好的方面说,德国人在这里建立了邮政、学校等比较先进的制度,青岛不但在中国第一个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且教育质量至今居中国之首,现在很多上海有钱人都将孩子送到青岛上学,不但上小学、中学,更是接受大学教育。
但从坏的看,德国人大规模密集的居住在德国社区之中,会让他们区别于中国文化之外,如果他们一直跟中国人混居,别说200万德国人了,就是500万德国人洒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之中,也只能被同化,可是他们居住在一起,就很难同化了,就好像中国人之所以在外国很难被同化,跟他们喜欢聚居在一起建立唐人街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民族冲突。
“我听说德国学生,跟中国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打架?”
杨潮当着接待自己的青岛市长的面就问起了这些社会问题。
青岛市长如实答道:“确实有这些问题,都是些小孩子在胡闹。”
杨潮笑道:“那是谁打赢了啊?是中国孩子打赢了,还是德国孩子打赢了。”
青岛最早的普及教育是德国人搞的,由于山东当局始终跟德国关系密切。因此德国人也很欢迎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德国人也未免没有用教育同化中国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他们坚持的是德语教学,早年一大批中国学生都精通德语就是这个问题。
可是后来一战爆发,杨潮收回了青岛,以德国的教育制度为模板。重塑了青岛教育,下达严厉的教育法令,要求所有的学校都以汉语教学,其他语言只能作为专门的语言课。但是德国人秉性中的执拗,加上战败后的民族自尊心受伤,让他们对此采取了消极抵制措施,德国民间力量自己筹资组建了大量的私立学校,从小学覆盖到了大学,坚持用德语教学。
“一开始是德国孩子厉害。欧战结束后,德国人就不行了,被中国孩子打的抬不起头。”
市长笑着对杨潮解释,这个现象正好反应了中德之间的国力对比。
杨潮叹道:“战前,德国人自认是青岛的主人,德国学生都以主人自居,将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看做是对土著的一种恩赐。后来他们战败了。我们收回了青岛,德语学校变成了华语学校。中国孩子扬眉吐气了。德国人心中就有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心理,有些抬不起头了。没那么趾高气扬,所以自然打不过中国孩子。”
市长道:“杨先生高见,高见。”
杨潮道:“算不上什么高见,只是关心则明罢了,我可是一直很关心青岛的。”
“青岛有杨先生青睐。实乃青岛500万人民的福祉。”
市长拍着马屁。
这个市长是当地富商,过去是德国洋行的买办,后来翻身做了主人,反倒收购了洋行,现在依然在做进出口生意。八面玲珑,德华两届都很支持,所以当了青岛市长。
“你别忙着拍马屁,200多万德国人住在青岛,住在中国的地面上,这总不是个事儿。其中真正对我们有利益的,不过是30万左右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大学教授之类的高级人才,剩下接近200万的普通工人和家属对国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这些德国人离开?”
市长为难道:“要是驱赶他们的话,怕会引来麻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