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节 挡不住了-《大国崛起1900》


    第(2/3)页

    所以塞尔维亚就一直暗中煽动波黑境内的斯拉夫民族闹du立。在奥匈帝国境内制造分离主义。

    所以康拉德早就想灭了塞尔维亚了,一直担心同为斯拉夫人,且一直都向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得到一个出地中海通道的俄国人的干涉,所以奥匈才一直忍耐到现在。

    这次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康拉德先很愤怒。

    愤怒的原因是他跟斐迪南大公关系很好,互相赏识、惺惺相惜,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态度坚决,作风强硬,很喜欢打猎,对军事很关心,很有军人形象的人物,这两人气质相近,很容易就成为朋友。19o6年,费迪南大公更是极力推荐康拉德,让康拉德得意越过45个资历更老的高级军官,直接担任奥匈总参谋长。?`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欧洲人虽然不懂这句话,但是感情却是相通的。康拉德也确实用心用力,积极努力的进行奥匈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几年间疯狂训练,将以往松散的奥匈军队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

    可是这个战争机器一直没有机会开动,老迈的约瑟夫皇帝一直不支持战争,斐迪南大公是康拉德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希望。

    可是这个支持者、知己和希望突然被刺杀了,康拉德第一时间就表示了愤怒,打死叫嚣着塞尔维亚必须被消灭。

    同时他也觉得机会到了,奥匈的外交部长也一改往日软弱的形象,站在了康拉德一边,开始强硬的表示要战争。

    奥匈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跟中国李鸿章有点像,自从奥地利被德国排除出了德意志地区之后,哈布斯堡家族通过组建奥地利和匈牙利二元帝国,构建了奥匈帝国,但是随着德国越来越强大,欧洲中心越向柏林转移,维也纳越来越被边缘化,不仅在德意志地区内被边缘化,在中欧地区,甚至整个欧洲地区都被边缘化了。

    作为一个实力越来越弱的古老帝国。奥匈的国际影响力自然日渐微弱,外交影响力也相应急转直下,还在俄国人的步步紧逼下惶恐不安,因此采取守势就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软弱的外交又被国内那批想要通过战争证明他们依然是一个强大帝国的民族分子骂他是一个懦夫。

    这次这个懦夫认为,时机到了,奥匈可以开战了,可以通过战争向世界证明:奥匈帝国还是一个强国。

    贝希托尔德的依据是,因为凶手是一个塞尔维亚人。而且受过塞尔维亚军方的训练,塞尔维亚政府肯定脱不了干系,甚至直接参与了此事,他要求立刻调查此事,一旦查出一点蛛丝马迹就直接向塞尔维亚最后通牒,然后就是战争。

    贝希托尔德认定,只要奥匈帝国找到证据,那么沙俄就没有参战的借口,毕竟奥匈的皇储都死了,作为一个君主国家。沙俄实在是难以蛮横的干涉奥匈的报复行动。

    因此贝希托尔德要求皇帝,开始宣传战争,同时对塞尔维亚通牒,另一面积极进行相关的外交活动,尤其是要争取到盟友德国的支持,这样就更不用怕俄国人了。

    另外贝希托尔德还认为俄国在东方五年内打了两次大战,而且全都失败,损失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早就元气大伤,徒具其型没有什么威胁了。他们认定就算他们动手,俄国人也未必敢跟奥匈开战。

    奥匈通牒十分苛刻,比如取消塞尔维亚的反奥匈宣传,比如在奥匈的监督下修改反奥匈的教学课本等等。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塞尔维亚政府几乎全部接受了,却没有接受奥匈派人到塞尔维亚调查暗杀事件。

    同时奥匈对德国的外交行动取得了成果,这个过程一波三折,刺杀生后,奥匈帝国之所以一片平静。正是因为德国大使馆要求的,他们要求奥匈帝国克制,因为德国始终在努力维持巴尔干的稳定,德国的大6铁路通过这个地区直接到达了巴格达,尽管因为英国人的阻挠,他们无法修到波斯湾去,但是这条中东大铁路依然对德国很重要,他们不能容许巴尔干不断的战争。

    但是德国外交使馆做了一件蠢事,他们觉得自己的回应还不保险,给德皇了一封电报,表示希望更高层出面,对奥匈施加压力,让奥匈尽力和平解决此事,因为德国外交使馆现奥匈帝国内部有一股暗流涌动,主战派已经在悄悄活动了,他们怕单靠外交手段压制不住,希望靠德奥君主之间的互动,来化解这件事。

    结果惹恼了德皇,德皇大骂是谁给你们(德国外交人员)的权力,让你们这样干涉的,德皇大雷霆,亲自下命令,让奥匈帝国立刻准备教训一下塞尔维亚,尽快解决!

    德皇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柔弱的心灵此时正在刺痛之中,如果说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死,在欧中贵族之中最受伤的人,就是这个德皇了。

    德皇看不上老迈的奥匈皇帝约瑟夫,反倒是对这个野心勃勃的斐迪南大公惺惺相惜,他认为费迪南将来继位后,德奥同盟将会更强大,而且两人表面上确实有很多共同兴趣,比如喜欢打猎,比如关心军队等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