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大刀产业-《国潮1980》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宝岛有个女作家叫三毛。

    读小学时,她曾经在自己的作文本儿上,这样写自己的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捡破烂的人人们常常会把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可惜,虽然三毛认为自己的梦想很美丽,但在老师的眼里却是没出息到家了。

    结果,三毛被她的语文老师痛骂了一顿,这也让她成为了全班同学的笑料。

    不过,在十几年后日本东京,却真正有一些来自大陆内地的人,在这个亚洲最发达的城市,用身体力行实现了三毛小时候的夙愿。

    1988年10月20日,在东京葛饰区镰仓,有一家占地面积大概七百平米左右的仓库,名为“大刀产业”的废品回收站开业了。

    这就是宁卫民在东京涉足废品回收产业,所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

    之所以叫做“大刀产业”,除了代表这个企业成立根本是为了要狠狠宰日本人一刀之外,同时也是因为这个企业是隶属于宁卫民名下“大刀商社”的子公司。

    要知道,负责代理拉杆旅行箱的“大刀商社”目前虽然生意还红火,但因为宁卫民已经对不少日本企业卖出拉杆箱的授权了,导致目前市场上的同类商品越来越多,自然也就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竞争压力。

    也就是说,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大刀商社”和“大和观光”目前的合作方式,很快就会失去实际意义了,而双方的合作终止的一天注定也要到来。

    用不了多久,当大和观光的销售数据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宁卫民肯定会把销售渠道转向邮购平台。

    与此同时,大刀商社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流和仓储资源也都会因为出货量下降而空出不少。

    不过不要紧,这些空出的资源绝不会白白闲置浪费,因为转而用于支持废品回收的业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首先,大刀商社经营拉杆旅行箱代理业务,本身就涉及到进出口和报关手续。

    那么经手再生资源出口的业务,处理相关手续文件,也必定上手较快。

    再加上大刀商社雇请了不少残疾人工作的缘故,这在税收方面也能节省不少。

    其次,大刀商社在东京港口附近的仓库既便于接收货物,也便于出口,正好可以让废品公司沾上光。

    至于属于大刀商社的几辆货车就更好办了。

    只要根据实际运力需要,把富裕的车辆和司机抽调到废品公司去即可。

    总而言之,宁卫民能够把废品回收业务挂靠在“大刀商社”之下,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多方考量才下的决定。

    即使不能说是完全的无缝对接吧,但也能够较好的利用起现有的资源了。

    确实,还别看开业当天宁卫民谁都没请。

    早上九点打开大门时,静悄悄的连个燃放鞭炮的程序都没有,废品站的大门口也没按日本人的习俗摆个花圈什么的。

    唯一能够算作特别的仪式就是宁卫民利用相机自拍的功能,为他、刘洋、陈颂还有中西良介和孙五福那帮子人身穿工作服在院子里拍了几张照片了。

    但不得不说,开业后的状况无不证明了宁卫民的想法是对的。

    这废品回收的买卖一旦干起来,那真是闷声发大财,红火的紧啊。

    开业当天,就拉回来了四五车的东西。

    之后,更是一天比一天拉回来的货多。

    也就半个月的工夫,废品回收站就成了卡车进进出出相当繁忙的地点。

    从早上九点营业到晚上七点,每天至少有二十辆卡车来卸货。

    这还不算,有时候,甚至有人会偷偷摸摸在夜里把废品摆在回收站门口。

    像每天早上一开大门,也许就能看到门前摆着一台冰箱或者是酒柜。

    这对于废品站的人来说,当然不会反感日本人的这种小动作。

    反而会哈哈大笑,觉得大早就肥猪拱门,是个好兆头呢。

    至于废品站的员工们相处也比较融洽,内部相当和睦。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刘洋和陈颂都在接电话、对接业务,但他们也会走出办公室,负责废品入库的记录工作。

    有时候,甚至也会主动伸手帮忙抬东西,干点杂活。

    或许是因为在日本吃够了苦了,真的就像在日本经历了一次洋插队。

    或许也是因为和这些同胞在一起,才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他们丝毫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子,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很自然就融入了这个集体,和大家伙打成一片。

    有时候,甚至还会跟孙五福他们互爆粗口呢,全然不在意有辱斯文。

    而当一趟趟的车把废品运进回收站后,就是孙五福带着他的人一拥而上开练的时候了。

    他们在一堆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废弃品中,熟练地开始分门别类,然后储存进库房里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