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崇祯八年》


    第(2/3)页

    八千支长箭就算按最低两成的命中率计算,也会给清军带来超过一千五百人的伤亡,在火炮和弓弩远近结合的打击下,没有任何一只军队能承受得住如此大的伤亡。

    为了以防万一,明军还在拒马方阵内布置了各两千名白杆兵。

    这些白杆兵大可以在清军进攻时坐地歇息,等到清军突破拒马阵那种几乎不可能的情形出现时,以逸待劳的白杆兵就会上阵从容收割人头了。

    因为就算清军冲到阵内,体力也几乎消耗殆尽了。

    在火器没有普及的年代,打仗是极为耗费体力的,尤其是清军这种传统型的冷兵器军队。

    穿着沉重的甲衣,拿着几斤重的兵器,在巨大的恐惧和紧张中想要长时间与敌搏斗是不可能的。

    人毕竟不是机器,在体力耗尽的情形下,面对本来就不弱于自己的对手,剩下的只有被无情杀戮这一条路。

    在拒马大阵的中间位置,秦军的六千名火铳手分作了两个方阵,每个方阵以五百人为一排,总共是六排,两个方阵中间相隔约为三十步的距离。

    两千名长枪手以十人为一排列在了铳手方阵后面,准备随时上前掩护铳手后退。

    统领这五千名铳手的是年过四旬的朝鲜总兵姜有成,他是在多尔衮率领两白旗攻破朝鲜西京平壤、逼迫朝鲜国主李进献粮食物资、并且拿出五千名铳手作为附庸军时,被选派率领这批铳手来到建州的。

    虽说姜有成对于八旗兵在朝鲜国土上烧杀抢掠等恶行极为痛恨,但形势比人强,面对八旗强悍的武力,他也只能和绝大多数士卒一样,不得不忍气吞声听令行事。

    当听说这次要南下与大明官军交战时,姜有成的心里也是矛盾之极。

    作为大明的藩国,两百年来,朝鲜不论是官制、军制、文化,乃至语言、服饰等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习俗,都是处处效仿和照搬大明的规制,自国主以下,几乎所有人都对大明整个天朝上国心怀敬仰之意。

    大明的文化对朝鲜举国上下有着深远地影响,并且自太祖朱元璋起,对朝鲜各方面都给与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远的不说,就说万历年间日本对朝鲜的武力征服吧,如果不是大明官军舍生忘死的拼杀,在伤亡很大的情况下才把日本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朝鲜很可能早就亡国了。

    但现在自己却要率领士卒对宗主国开战,这让姜有成心里既感愧疚又感无奈。

    可是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了。

    自己身后不到两里就是虎视眈眈的数千八旗精锐,而前方百余步外便是严阵以待的大明官军,现在的形式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