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罗哥黄姐-《人生一串》


    第(2/3)页

    这涉及到一段历史。最开始,罗哥作为武钢附近农村的人,当然靠着武钢吃饭是必然的选择。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差,就开始给别人打工。他最开始是个货车司机,帮别人拉钢材的。后来,那倒钢材的老板,看罗哥又机灵又忠心,就让罗哥给他开小车。

    罗哥当然不仅仅做一个司机,他是有梦想的人,忠心,只是他的人设。他平时跟老板一起,就留心各种关系,打听各种门道,时间久了,他也积累起一些人脉与经验,最后决定,自己出来单干了。

    当时,全国钢材紧张,全国处于基建高峰期。尤其是各种路桥建设,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公司把工程标接下来,然后层层分包给小工程队、土包工头。

    包工头们最大的麻烦,就是价格双轨制与货源问题。当时,武钢钢材的出厂价是国家定的,这是国家价格。但是,当时需求量如此之大,武钢就只将这类钢材卖给国有大型企业了。那么,小公司要钢材,就得在市场上自己找。

    如果你有本事,将武钢的钢材用厂价买出来,再以市场价卖出去,那你就赚翻了。但是,这需要很深的关系。

    罗哥是司机出身,他知道司机的能量。他专门跟厂里销售公司的几个司机打交道,当然这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毛利得五块,至少得给这些中间人给两块。罗哥知道,自己没有硬关系,就得利益均沾。多年后,大家耳熟能详的“双赢”,在多年前,罗哥都已经实践了。

    罗哥以前的老板,都是专门跟大领导打交道的。大领导,求他的人多,你要打动他,就得有高额的回扣,所以,给出去的成本就很大。说句不好听的比喻,请大领导吃饭,不上茅台不上海鲜,你都根本不好意思邀请。而且,即使请了,人家同意来,还算是给你面子。哪怕给红包,没有几万的头寸,你都拿不出手。貌似场面大气,实则成本很高。罗哥私下估算过,他原来的老板,毛利五元,起码给别人赚了三元走。当然,他是走量,所以发财的跟罗哥不是一个数量级别。

    既然是大生意,就得有连续性,罗哥原来的老板,除了讨好在任的领导外,还得对下面的干部有所表示,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领导换岗了,货源就要断了。

    而罗哥小本生意,根本上不了大台面。就跟销售公司的小车司机们打交道,用武汉话说叫“撮虾子”,但小车司机在公司里,时间长,人脉熟,小货源可是有办法的。更重要的是,成本低。要知道,一个小车司机,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你如果给他一万元的红包,他都可以叫你大哥。平时,夹两条好烟,就可以找他们办事了。

    就这样,罗哥的钢材有货源了,卖出去时,也可以杀价,因为隐性成本低些。在那几年,挣得了原始资金。要不然,后面这两个大门面,也是买不来的。更何况,在这高档的小区,买个一百二十几个平方的大房子。

    当然,后来,随着地方小钢厂风起云涌地建设,武钢的普通建筑钢材就再也没那么俏了。再加上,经历一次反腐整顿,抓了好些个当官的,这个市场的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普通建筑钢没什么技术含量,新出来的小钢厂不仅完全可以保证供应,价格还有优势。而武钢为了差异化竞争,也减少了这类大路货产品的生产了。更何况,反腐与整顿,让以前的所有领导都受到牵连,即使那些司机们,也不敢随便开口了。

    最严重的情况终于还是发生了,有两年,武钢附近倒建材钢的,生意特别差。比如螺纹钢,刚出厂时是铁青色的,放久了就有了一层红锈。最开始,有人还用雨布盖上,防止锈蚀太厉害。最后,眼看着这些钢材卖不出去,连雨布都懒得盖了。

    价格又高,锈得这厉害,谁买呢?

    假如成本为三千元一吨,别人给二千五,你愿意明亏吗?

    但罗哥却找到了办法。他居然通过与包工头合伙的方式,把钢材卖了出去。这是什么套路?

    原来,包工头们虽然接到了工程,但利润还是低的。因为毕竟大工程是大企业接下来的,到了自己手里,已经是三包甚至四包了,利润转了好几次手,好肉都吃光了,只剩下骨头,所以,对钢材成本的价格就非常敏感。

    所以,他们宁愿找最便宜的钢材,也不愿意找武钢这种大厂的贵货。

    这只是一般情况。罗哥多年来,就喜欢打听别人的经营情况。罗哥打听到,这还不是包工头们最头疼的事情况。要了包工头命的,是工程款延期。

    从一般程序就可以理解,你三包要进度款了,得找二包,二包找总包,总包找甲方。这一趟流程下来,起码也得小半年。要知道,对于上千万的工程来说,小半年的资金压力,有可能会让包工头资金链断裂。

    有的包工头说,如果有千万的工程,要能够顺利做下来,自己至少得垫上五百万的准备金,要不然,到时候叫天天不应的。当时的银行货款,民营企业是很难要到的。

    对于路桥工程来说,钢材是最重要的成本。于是,罗哥就跟包工头合伙。在钢材问题上,罗哥可以先赊销,等对方进度款来了,再付。这一下,减轻了包工头的压力,罗哥的钢材也有了销路,价格还是按原价。

    包工头当然欢迎这个做法,毕竟最大的危险:资金压力这一关,算是松了口气,哪怕利润小一点,也是安全的。对于罗哥来说,与其让钢材在这里一天天烂,不如早点让它们上工地,还有利用价值。

    其实到后来。罗哥本人的钢材都已经卖完了,还低价从别人手里拿了些钢材,也顺便赚了一笔。这种方式,给罗哥一个经验:一定要和做工程的人搞好关系。至今,这套思路,仍然在今天的建材市场延续。

    这里有一个问题,也是关节点。如果对方不兑现怎么办?仅凭一个合同,找别人催款,这事连法院做起来都没把握,他何以敢冒这么大的风险?这就是最核心的能力了,这就考验罗哥的社会经验。如何看对方的诚意与诚信问题,罗哥就有这个本事。他可以简单地跟别人喝一次酒,到工地看看,就可以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黄姐就最佩服老公这个能力,老公倒的锈钢材,接触了许多包工头,他说靠谱的人,最后都把钱送来了。

    所谓生意,其实是对人性的了解。一个好人,不是遇到绝境,做不了恶心的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