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监督制约,揣摩圣意-《我真是大昏君》


    第(1/3)页

    密奏制度已经不算秘密,谁有这个权力和信任,有些能猜到,有些则隐藏得很深。

    对此,也有文官进谏,认为不合朝廷的制度,怎么能不走通政司呢?

    但皇帝也很干脆地拒绝纳谏,明言密奏只是与臣子的个人书信,不属于奏事制度,也就不必走通政司通达下情。

    这个理由很强大,谁有那个胆子,敢限制皇帝的个人通信?

    至于有很多臣子也想给皇帝写信,可皇宫没有邮筒,你还是等着皇帝信任后再享受此恩遇吧!

    而密奏在无形之中产生了足够的震慑,厂卫已经够严密了,再加上潜伏在身边的官员可能就是皇帝的耳目,谁不得小心谨慎,谁还敢欺上瞒下?

    显然,密奏制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达到了目的,没有谁不怕死,敢欺骗他了。

    厂卫、都察院,再加密奏,成了三道防线,最大限度地监督着官员。奉公守法者、行事坦荡者不惧,蝇营狗苟、贪渎无能者在官场难以立足。

    而这样还不是皇帝的最终设想,还不能让他完全放心。举报,应该是终极大招,他还没有使出来。

    如此多的防范,过分嘛,疑心病是不是太大了?

    皇帝可不是这么认为的,就依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再严密也防不住某些利欲熏心之辈。

    只不过,政策的实施要讲究时机,他在筹划,在等待,在准备,短期内还没有颁布的打算。

    正如袁可立所说的,不仅是对文官,对武将的监督也在同步进行。

    天大,地大,龙椅最大;国强民富,还要靠军队保障和争取,枪杆子可要牢牢抓在手里。

    所以,对于辽东的军事长官,皇帝也是慎之又慎,召毛文龙入京述职便是最后的考察。

    当然,对于平辽大功,皇帝的抚恤和恩赏也不含糊。官兵皆有,并已运抵各军,开始发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