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不气,不气!-《我真是大昏君》
第(1/3)页
当着方震孺,皇帝对杨涟的斥责也没留什么情面,甚至于没给杨涟多加辩解、犯颜直谏的机会,便命杨涟回去自思反省,然后拂袖而去。
不看广告看疗效,大明的政局和形势,不说蒸蒸日上吧,与数年前相比,也是大有起色。
对外的战事频频告捷,平辽灭奴的胜利已在眼前;朝堂也算清明,至少没有了那帮只顾党争、嘴炮攻讦的混蛋捣乱;吏治是个长期的任务,可贪官污吏是清除了不少,刹住了贪腐日盛的趋势。
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些了吧,仗在打,可朕没加赋增税,还对北方数省分别进行了豁免。
连朕的金花银都好几年没入账了,过个生日也抠抠搜搜,就这还不满意,逼叨逼叨没个完了。
你杨涟又干了什么,要不是给你弄到山西,还在朝堂上跟这个斗,跟那个斗。号称谏臣嘛,就是给朕添堵呗!
从历史上看,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制魏大爷。
如果刨除其在常熟知县位置上的些许作为,即“举廉吏第一”外,杨涟并没有做出值得称道的政绩。
当然,后来得势的东林党人给杨涟以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人磊落负奇节”,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混乱的政局?!在朱由校看来,之所以混乱,还不是东林党和楚党浙党这帮家伙党争搞出来的。
杨涟身为言官,官位高至左副都御史,但谏争之事,多为皇家宫闱和内侍宦官。国家多事之秋,却并无良策。
而这也明末言官的通病,对皇家之事恨不得拿着放大镜找毛病,以犯颜直谏、不怕死为自己挣取忠直之名声。
所谓“忠言逆耳”,朱由校倒也不是没有那个肚量。但吹毛求疵,于国于民并无益处的“忠言”,以及靠此为生的言官,要之何用?
哼,不想干就滚蛋,朕的耳朵还能清静些。左光斗还是水利专家呢,你杨涟有什么过人才干?
朱由校沉着脸转去暖阁? 边走边气呼呼地发狠。
范小慧是贴身服侍皇帝的宫女? 眼见皇爷发火生气,心里也吓得扑通扑通乱跳。轻撩着裙裾? 在皇爷身后紧紧跟随? 连大气也不敢喘。
喵呜!一个白绣球蹦跳着跑来,见到九五至尊盛气而来? 却也不怕,歪着脑袋叫了一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