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茶楼论辩-《光熹帝国》
第(2/3)页
东曹掾脸上气得发紫,自己只是就事论事的提出科举的弊端,并没有反对科举的意思,而太学生的模样好像在说自己已经通过征辟入仕,便成为了阻挡科举,与天下士子为敌的异见分子!
东曹掾忿然的说道:“我虽已入仕为官,可并非就此会反对科举。只是大汉历代皆以德操取士,看重一个人的孝与廉,若是国家只一味的注重才学,选出来的也只会是贪官污吏!”
太学生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的说道:“科举入仕,才高者得,能出仕的人都是熟读圣贤之书的饱学之士,怎么会成为贪官污吏呢!”
东曹掾冷笑了一声,道:“有学之人并不代表德行就好。秦相李斯乃先儒荀子的高徒,谏逐客,制秦法,统一度量衡,助秦始皇扫平六国。功勋卓著,才能不凡。然而为人德行卑劣,不但妒杀同窗韩非,还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更在始皇死后,矫诏乱国,最后终至腰斩于市。”
东曹掾举了李斯的例子,让太学生哑口无言。这时,挨着刘辩等人邻座的一个青衣文士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篡汉之贼王莽也不是曾经谦卑温和,世所称赞。”
青衣文士的话声音不大,周围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东曹掾一时语塞,太学生却醍醐灌顶般来了精神,开心的嚷道:“确实、确实!王莽篡汉之前,德行何不受人称赞,朝廷若是以德取人,恐怕还要生出无数个篡汉之贼!”
太学生说得很夸张,不过却也令东曹掾无言以对。青衣文士一言便令局面反转,不由得让邻桌的刘辩等人对他多看了几眼。
那青衣文士模样像似弱冠之年,面如冠玉,眉毛很浅,颚下无须,身上穿着一套青色的袍子,内衬着青灰色的直裾,目光炯炯,一脸浩然之气。
瞅着模样就能看出绝非普通人,刘辩正想找机会和青衣文士认识一下,青衣文士邻桌的一个人突然开口说道:“圣人以德教化四方,大汉历代皆尊圣人之言,以德取士。中途虽有王莽之流篡汉自立,可岂能因此因噎废食,背离圣人之道。”
搬出了孔圣人,还直言不讳的指出朝廷以才取士的科举是有违圣人之道。此人说话作风大胆,不由得引起茶楼里诸人的注目。
刘辩的目光望去,发现说话的那个人年纪像是在三十岁上下,头戴冠帽,身着黄色的裾衣,脸方目明,长须垂胸,在他的邻座还坐着一个灰衣文士,头裹灰巾,脸庞削瘦,和黄衣文士坐在一起像是他的朋友,可却对黄衣文士的惊人之语似乎充耳不闻,自顾自的低头品着茶香,一副飘然于世的超然模样。
黄衣文士的话完全是在针对青衣文士。那青衣文士听后不由得放下茶杯瞟了一眼他们。接着微微一笑,轻声说道:“时移世易,夫子德教四方,朝廷以德取士若在太平盛世不如不可。然此时天下大乱,群贼蜂起,礼仪崩坏之下空谈德操有何用处,不如以才取士方可平定乱世,解百姓于倒悬。”
黄衣文士连连摇头,道:“国家糜烂至今,正是因为上位者失德,贪官酷吏横行,才使得国家灾难不断。朝廷取士再不任用贤德之人,清明政治,亡国之日不久矣!”
青衣文士反驳说:“阁下之论实乃危言耸听。陈平盗嫂有悖人伦,可高祖却不以为意,仍用其才平定天下。德操不应该是朝廷取士的唯一标准,应该先择其才学,再看其德行才对。”
“若如此,如何保证朝廷选上来的官员不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黄衣文士问道。
青衣文士答道:“律法。”
紧接着又进一步说道:“国家律法完善,刑责森然,奸邪之徒必然不敢妄动,朝廷即可用其才,而又约束其行。”
以法律约束他人的行为,而是不靠个人的道德自觉。青衣文士的想法很符合刘辩的治国思想,听到后不由得连连点头。
刘协听到后却在一旁嘀咕道:“以法治国恐背圣人之道。”
刘辩听到后不由得一皱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