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精彩世界,奇妙人生-《风吹春又生》


    第(2/3)页

    久而久之,张少安对赚钱的事儿上了心,他找出了近几年或者近十年有关于经济学的报刊,仔细地阅读之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也是他从学者渐渐转变为研究者的过程。

    张少安从其中明白了许多道理,这其中就包括:人一生下来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资源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尽的,有限的资源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这就是昆曼自己总结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的第一个: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比如一块钱投资到沿海地区可能会挣到8角钱,投资到西部地区可能只挣得到1角钱,那么,给哪里拨款呢?拨给沿海地区体现了效率,却放弃了平等;拨给西部地区体现了公平,却放弃了效率。到底是要重效率还是要重平等呢?

    取舍哪一个?如何权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应遵循的策略原则只有一条: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古人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反应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边际效应。什么叫边际效应呢?

    用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概念:比如你肚子很饿了,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这个时候,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此时你最饿,最需要吃东西,所以即使让你多花一点钱你也愿意买;第二个馒头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已经有1个馒头进肚了,你的感觉就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这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

    我们的行为,看似是自已的决定,其实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就会减少这种行为,反过来,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利益增加了,我们就会更愿意去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是每个芊芊学子的座右铭,张少安也一样将这句话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他深刻知道说与做之间的差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无论有多广博,只要不去实践,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张少安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业,想了一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他准备在校外租一个小店面搞一些副业,为此他调查了校园里很多学生的需求。

    当他得到了校园里学生的需要时,他便游走于各大批发市场,寻找廉价的货源,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保质保量的条件下开展的,毕竟买卖最讲究的就是诚信为本,做买卖的一旦失信于人,那一切都将会寸步难行。

    起初,张少安在售卖方面找不到方式方法,不过这一点并没有阻碍他,他继续尝试,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少安的哥哥张少平除了上课时间,业余时间基本用来阅读更多的书籍和去省城三小当辅导员,原本辍学的陶静因为张少平的援助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不过这些都并非长久之计,毕竟少平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还是家里给的,虽然当业余辅导员也有一些工资补足,但是那些钱在省城来说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后来,党和国家为了解决下岗员工的生计问题,颁布了一些好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政策,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符合规定免税项目范围的(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列项目),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项税收优惠政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