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募捐拍卖(二)-《大明辅君》


    第(3/3)页

    “第三件,石洞书院宋定窑白瓷梅瓶雕莲花。”杨敬揭开第三块红绸,就把位置让给了石迁。

    见过了寒月刃,石迁对其他物件的兴趣小了许多,若非他只是一个从九品小吏,没多少钱财,那把寒月刃他一定会拍的。

    “北宋定窑白瓷梅瓶,釉刻莲花,品相佳,真品。底价五千五百两。”石迁拿起来看了看便放回了,有些意兴阑珊的道。

    古董商人向来对瓷器最是热衷,最后这件梅瓶竟拍出了八千八百两的高价。

    接下来友麓书院的唐寅的《茅屋风清图》鉴定为真品,底价三千两,成交价三千八百两。

    衡阳书院的宋本《太平广记》珍本,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等400多种,底价七千两,成交价九千六百两,由京城广报书局拍得。

    “本轮拍卖最后一件拍品为及第书院的《敬斋箴册》,请石大人过目。”

    石迁略一打量便看出了其中的问题,“赝品,底价二两银子。”

    及第书院院正王会锡十分诧异,因为他和及第书院另外一位负责鉴赏的先生完全没有看出任何问题,“我申请重新鉴定。”

    “不用了,为了节省时间我直接帮各位解疑吧,《敬斋箴册》为明初三宋二沈之一的沈度小楷作品,属于典型的台阁体作品,而且《敬斋箴册》代表了的台阁体的最高水准。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其笔画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其布局法度俱存,中规入矩,行列齐整,在风格上展露的是那种婉丽飘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厉的气度,颇有儒者之风。而这赝品无论从用墨用纸做旧,还是风格笔画布局都毫无破绽,算是与之前的《快雪时晴帖》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唯一的缺陷在于一点,大家请看。”石迁拿起作品用手指着其中一处道,“众所周知《敬斋箴册》是沈度书于永乐十六年,而这里写的却是永乐十九年。”石迁拿着《敬斋箴册》向众人展示。

    如此便不用再鉴定,即使是不懂鉴赏的人也知道这件拍品假的不能再假了。

    既是赝品,底价仅二两银子,在这重头的时候没人会对这件拍品提起兴趣,所以虽只有二两银子仍是流拍了。

    第一轮拍卖结束,国子监成交价八千一百两,行知书院成交价一万五千两,石洞书院成交价八千八百两,友麓书院成交价三千八百两,衡阳书院成交价九千六百两,及第书院流拍,一轮过后及第书院基本算是退出了竞争行列,友麓书院虽然没有流拍,但与行知书院的一万五千两成交价比起来,机会也不多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