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英雄归来-《浮尘之外》
第(2/3)页
“呃那好吧,师父。我们可以回去跟领导汇报一下,争取再回来做深度调查。”
“嗯,也只能这样了。”
“师父,厉害了!”车里刚安静没多久,罗方伊又打破了沉默。
“怎么了,你这丫头,一惊一乍的!”
“你看!”
“我看?你想咱俩车毁人亡?我这车可不是ai智能无人驾驶。”向北故作不悦。这师徒二人,经过这一次搭档,对彼此的性子脾气已经有了大概了解,知道什么玩笑能开,什么玩笑不能开。
“好嘞好嘞,我大声汇报一遍,您洗耳恭听。”
“你是要让我吐血啊,小罗,还洗耳恭听?”
“师父,您的稿子上头条啦,我大概看了一下,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微博热搜头条新闻都做了展示或推送,有的是头条,有的是首页。”罗方伊表情惊讶,“还有评论跟帖,一直在增加,在北江晚报社的官方微博,这条新闻的转发量已经四万多啦。师父,看来你这次真要封神啦!”
罗方伊兴奋不已。向北却依然淡定。他看了看后视镜,确认后方安全后,打开右转灯,车子上了一处偏僻路段的辅道,又将双闪打开。
“拿来,给我看一下。”
罗方伊所言没有夸张,这条稿子已经成了各大网站和客户端的热门新闻。有些网站转载时修改了标题或者做了删节,不过核心内容都有保留。
发现一条稿子成为全国爆款,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这跟你中百万大奖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物质层面的改善。但是,它在精神层面带给人的快感难以言表,就像一夜走红的明星一作封神的网络写手。
很多人会因为你的作品关注你议论你,那是一种被聚焦的愉悦感。
即便已经是历经风雨的老记者,向北看到网上的反响,心中的喜悦同样难以掩饰。
“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你看,也有你的署名,小罗。”向北说。
“嘿嘿,我是打酱油的,全靠师父提携点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座九层高楼在河东市核心地带拔地而起,它就是北江晚报社的社址。在那个以平房和筒子楼为主的年代,这栋建筑算得上是河东市的标志性建筑。不过,随着后来一栋栋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北江晚报社显得越来越破旧“不合群”。
即便如此,北江晚报社的区位优势和它的影响力,还是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吸引力。大商圈高档社区核心单位相继落座这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体。
去年,社长赵庆东将报社外墙重新装修,又让人在九层高的楼体上镶嵌了五个鎏金大字——北江晚报社,于是乎,无论人们走高架逛商场,视线都躲不开这几个字。
北江晚报社在核心地段给自己做了个长期免费广告。
通常来讲,以省份或者城市命名的日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天然优势,晚报通常都是所在省或者城市的日报主办的,一般一个城市不允许办两张晚报,于是就诞生了都市报晨报时报等等,它们虽然分类不同,但其实内容上相差不多,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之间抢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北江晚报与其他报社之间也是如此,彼此既是同行兄弟又是竞争对手,关系很难说清楚。
回到报社时,已到下班时间。按照以往的节奏,大楼里多数员工应该都已经去就餐或者下班回家。记者这种不需打卡的工种,消失得更快——这恐怕也是传统媒体日趋衰落时代中记者为数不多的“福利”了吧。
向北的办公室是在大楼的五层,说是办公室,其实是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大平面,里面有百十个工位,文字摄影等各个采访组的记者都囊括其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