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一百张 “真大腿”陈强(求月票)-《我不是东亚病夫》


    第(2/3)页

    黑龙江和吉林两支参赛队伍虽然报名了这次比赛,但都没有来参赛,最终东北只来了一个辽宁队。不过辽宁队却是田径项目上最强的一支参赛队,不仅仅有刘长春,还有“大连铁脚”于希渭,以及“全能王”张龄佳。

    刘长春主攻短跑,于希渭擅长中长跑,张龄佳虽然是十项全能选手,但是在铁饼、跨栏等项目上也十分擅长。

    ……

    刘长春带着于、张二人,来到陈强近前。

    “陈强,我给你介绍,这位是于希渭,‘大连铁脚于’的名号,你肯定听说过。张龄佳我就不用介绍了,去年全运会的时候你们见过。”

    陈强只是象征性的跟于希渭握了握手,他心中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人。

    于希渭在东北,是和刘长春齐名的运动员。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也曾经为他报名参赛。

    但是九一八之后,他却并没有随着东北大学的学生一起南下,而是留在了东北,并且以伪“满洲国”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很多的日本人举办的运动会,比如日本的明治神宫竞技大会,于希渭就多次参加。

    在1933年的时候,于希渭还担任了伪“满洲国”的官员,先后就职于伪“满洲国”国务院民生部和协和会。根据后世的有些记载,九一八之后刘长春随东北大学一起逃到了北平,而于希渭则带着日本人去刘长春的家中,劝说刘长春的父亲,召刘长春回东北,为伪“满洲国”效力。

    所以在陈强眼中,于希渭的为伪“满洲国”效力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汉奸的行为。虽说体育运动无国界,但是那种背弃自己祖国的人,哪怕是取得了再厉害的成就,哪怕是世界第一的运动员,陈强心中也是看不起他们的。

    于希渭也感觉到了陈强的态度冷淡,他寒暄了几句后,便找了个理由先行离开了。

    刘长春只当是于希渭和陈强第一次见面,两人不熟悉,所以气氛才会显得有些冷场。

    于希渭离开后,陈强开口问刘长春;“你的伤势应该痊愈了吧?”

    “伤已经全都好了,本来想着全力跟你比一场呢,可惜啊,你成绩提升的也太快了,这都能跑出10秒5了,现在的我是赢不了你喽!”刘长春笑着说道。

    “别这么说,我也就是运气好点。”陈强谦虚的说道。

    “你这话骗骗别人还行,可忽悠不住我!这一年的时间,你长高了不少,身体也强壮了不少,单凭这一点,你的成绩也会提升的。我也是过来人,当年我长个头的时候,成绩也是直线飙升。”刘长春开口说。

    陈强则谈起了另一个话题:“张伯苓先生告诉我,中华体育协进会马上就要成为中国奥委会了,到时候咱们中国运动员就能够去参加奥运会了,你有没有兴趣?”

    “奥林匹克么?参加奥林匹克当然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这事情我也只是敢想一想。”刘长春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说。

    “说的也是,天下不太平,参加奥运会,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你们东北的张少帅一直都很热衷于体育运动,我想如果你参加奥运会遇到困难的话,张少帅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陈强开口说道。

    历史上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就是靠着张少帅资助的8000大洋,最终才可以成行的。

    想到那8000大洋,陈强心中不由的长叹一口气。

    “刘长春还有个张少帅,可以资助给他8000大洋去美国参加奥运会,我的那8000大洋的路费,还不知道从哪里来呢!”

    ……

    5月27日,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正式开幕。

    比赛第一天,百米短跑只举行了初赛,百米的复赛和决赛被安排在5月28日。以陈强的实力而言,初赛和复赛晋级都毫无压力的。

    而且陈强作为东道主选手,在分组方面是得到主办方照顾的。

    陈强可是山东队的“大腿”,主办方当然不会给陈强安排什么“死亡之组”,甚至在小组分组的时候,尽量的给陈强安排水平差一些的对手,保送陈强晋级决赛。

    28日上午,百米短跑的决赛正式打响。

    除了陈强之外,辽宁的刘长春、北平的张世光、河北韩景林等人也都晋级到了百米决赛当中。

    这一场比赛的看点,当然是陈强和刘长春之间的较量。

    一年前的全国运动会,所有人都清一色的看好刘长春,而那个时候的陈强还只是个无名小卒。但这次却完全不同,几乎所有人都看好陈强获得冠军。

    刘长春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虽然知道,自己的最好成绩不如陈强,但作为一个运动员,刘长春从来不会因为技不如人就放弃拼搏,他心中仍然很渴望那个百米短跑的冠军。

    ……

    现场的大喇叭里响起了参赛选手的介绍。

    “第一道,张世光,来自北平队!”

    看台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第二道,刘长春,来自辽宁队!”

    看台上的掌声要强烈了一些。

    “第三道,陈强,来自山东队!”

    这一次,看台上不仅仅有掌声,还有欢呼声,那掌声与欢呼声甚至有一种经久不息的趋势。

    “都看好了,这个第三道的,是咱们山东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