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要求换地-《支教青云路》


    第(2/3)页

    杨政丞看了这地势,说,“这里怎么通过?山背后能不能绕过去?”

    一个村里人说,“主任,山背后可以通过,不过,要多绕两里路。不想绕路就得破山壁,开路。”李照也点点头,说明山后面的山势就是如此。

    “这边虽然窄了点,前面砌石头上来,宽度还是够了。”求军镇长指着大家站立的石壁前,大约有四五米高。相比而言,砌石块上来增加路宽度,成本会低一些。

    一条路中段有些特殊情况,也是必然的。

    “过这一段险处,前面就比较平缓了。”李照说,“我们一组的可耕地,有差不多一半在这边,如今,荒废最多的也就是这边。远了,又没有好水,谁还愿意耕种。”

    “不能将村边的泉水引过来灌溉吗。”杨政丞说。

    “没办法。生产队的时候,曾经有人想出办法,要打通山来修一条隧道水渠,最后也没有真这么做。”李照说。

    “成本太高,绕山水渠修起来也没法做到。”求军镇长解释说。

    如今要引水到山这边来的办法肯定多了,但成本过高,谁会这样做?

    离开石壁段,这一段有两百米长,之后山势平缓起来。往前不远,就看到大田镇到落鹰坪村的公路。虽说看到那路,走过去也有三四里远。

    下坡,往前走有不少依旧在耕作的农田,这些农田水源少,主要靠天下雨来耕作。规划路线,尽可能绕开农田。但有些地方虽然荒草高长,实际上确实荒废的农田。这条路真修通村里,这边的农田会不会复耕,如今也说不好。

    村里分田和分山坡地是两种办法,当年山坡分包入户是一大块一大块地划分,然后各自抽签,抽得那一块就是那一块。如此,一户很可能抽得两三块山坡,但却是分开不连接的。

    农田的分包却不同,将远近、田质好坏、水源情况综合考虑,搭配成每家一份,然后抽签。集体留了一些可调剂的农田,让一些人口多的人家,在抽签基础上,调剂适当的农田来补足人口差异。

    各家的农田基本上都是分散的,如今,主要耕种的农田就是村子前那一垄耕田。山这边的农田,还在耕种的就不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