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所在-3-《大明江山图》


    第(3/3)页

    这时,却听李林波眼光一闪,仿佛终于想起了什么,冷不丁打断道:

    “纪总,看来您的确还不知道,自己昨晚为何会在明朝露了馅。就拿您刚刚的这句话来说,就已经表明出言者并非明代之人了。”

    “是吗?还望李先生指教。”

    见李林波终于开了口,纪江城的身子忍不住微微前倾,同时露出期待的表情,看来是真的很想知道自己昨晚到底哪里出了破绽。只听李林波淡淡言道:

    “您刚刚说,‘井水不犯河水’,是吧?”

    “对。我刚刚的确是这么说的。”

    “那您可知此言出自何处?”

    “这个”

    “此言出自曹公的《红楼梦》,是清代才有的作品。”

    一瞬间,纪江城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这样看来,是我昨晚的用词之间,用了不少明代人不可能用到的言辞,所以你才能”

    李林波点点头,估摸着回忆道:

    “我记得当时一听明代锦衣卫指挥使竟然说出了‘不打自招’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有‘耳旁风’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话来,就越发觉得不太对劲。”

    这时,纪江城也回忆起,昨晚自己俯身在纪纲身上时,好像的确曾当着李林波的面,用这些话逼问过那名宫女凌瑶,但对这些话的出处却未太过在意。此时,才听李林波一一说道:

    “因为之前鉴定古画时,个别伪造不精的古画上,书画题跋中偶尔也会留有破绽。所以李某对这些俗语处处也算是略有留心。‘耳旁风’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两个同样都出自《红楼梦》,‘不打自招’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都出自明代‘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与《初刻拍案惊奇》,但也都是明末的作品。明初建文年间的纪纲,怎么会知道这些约二百年后才会出现的俗语呢?”

    李林波一番话,说得纪江城哑口无言,只得苦笑。不过,李林波却又继续说道:

    “当然,也不排除在这些书刊行之前,便早已在民间产生此类俗语的可能。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某才又假借直到明朝中后期才会出现的《金瓶梅》,投石问路、一探真假”

    “顺便,还编造了纪纲暗通建文帝、吃里扒外的故事来。不但逆转了局势,而且还忽悠着那些锦衣卫手下倒戈相向,哈哈,果然,在古代,纪某还真的不是李先生的对手佩服!佩服!看来做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啊,否则,不自量力,真的是会输得一塌糊涂啊”

    纪江城自信的笑声之外,李林波却没有半点儿的轻松,反而一脸铁青,显然,其已听出了纪江城此言中的弦外之音:

    在如今的现代世界中,则不比昨晚的古代,纪江城反倒在各个方面拥有着绝对的优势。若是正面对抗,李林波完全不是对手,最终也不过是不自量力、螳臂当车的结局。

    “多谢李先生不吝赐教,总算解开了我的疑惑。看得出,李先生聪慧异常,方才纪某也已告知此画来历之实事,还望只保留在你我之间。下午质询会上,想必李先生也知道该如何做了。古人云,‘沉默是金’。直到今天,也依然是真理名言啊”

    说罢这最后一句话,又看了眼沉默不语、面色铁青的李林波,就像落座时那般,纪江城只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随即便又顺着来时的路径,悠然地走开了。

    而后,就如同其无声而来时一样,待纪江城走过,那些监控镜头像是重又“回过了神来”一般,各自扭头转向了正独坐在角落中、一言不发的李林波。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李林波却像是失神了一般,仿佛陷入了沉思,呆呆地坐在原处。面无表情的平静面容下,却又好像是在心头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随着日头走过正中,逐渐偏西,万众瞩目的公开质询会,也即将在明朝博物馆中正式拉开帷幕——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