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春的气息-《重来1988》
第(2/3)页
尤其海虹比较多。
海虹这玩意比鲍鱼更风骚。
只不过它包在壳里,不太引人注意。
内地人要是第一次吃海虹的时候,保管能吓一跳。
因为海虹肉太像某种东西了,连细节都具备。
这玩意在渤海湾一带产量极其丰富,海边的渔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堆着海虹壳,甚至用来垫路。
就像海南的香蕉一样,这玩意经常积压下来,男女老幼就组织起来把海虹煮熟了肉扒出来,晒干了卖。
新鲜的当然才更吃。
什么调料都不用放,煮熟了直接当菜吃。
顶多用大蒜和醋拌一拌。
80年代初以前,海虹极其便宜,一斤只要一两分钱。
眼下贵了点,也不过两三毛。
陈凡装模作样在市场里转了转,好一会儿也没见张蓝回来,只好硬着头皮走到摊位前。
张鹏老远看见了,不停地点头,用眼神打招呼,指一指自己身旁的几个大盆,似乎在问“你想买什么?”
大盆里装着海蛎子、蚬子之类东西。
海虹则堆在柜台旁边的地上,像座小山一样。
陈凡比划着打听价格。
张鹏惊喜万分:“你也是聋哑人?”
“哈哈,”陈凡笑了,“我只是比较精通手语。”
当下,除了各种贝类,还有一种最新上市的鱼,就是面条鱼。
这面条鱼只比牙签大点,通体银白色。
虽然个头儿太小,但也很好吃。
当地人一是用来煮汤下面条,二是用来做土豆饼,就是用面粉将土豆丝跟面条鱼和成饼,烙了吃。
陈凡买了一大网兜海虹,又买了几斤面条鱼,但并没急着离开,而是继续跟张鹏比划闲聊。
“你怎么不念书?”
陈凡明知故问。
“我们聋哑人只上小学。”
其实,当下的聋哑人的学校也说不上是小学还是中学,主要是小学课程,也上一点中学的内容。
聋哑人上学都比较晚。
早的也得八九岁,晚的都十五六岁了。
所以,学校里面都参差不齐。
有的还是拖着大鼻涕的孩子,有的已经胡子拉碴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