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陆上大国清朝的最后机会?-《重生之我是慈禧》


    第(1/3)页

    李鸿章办海军的目的,是要吓唬吓唬东邻的“蕞尔小国”日本,继续维护国家的稳定,为改革开放大局保驾护航。  ebook.jiangcao.com

    但清廷下似乎没想过,既然不能发挥这些专门用于远洋进攻的铁甲舰真正的威力,主动出击,消灭国家的敌人,为什么还要耗费巨资,购买如此昂贵的“摆设”?

    如果只是为了捍卫本土不会被再次入侵,他们完全有另外一种选择——因为,此时此刻,新一轮军事技术的重大变革已经登场,那是铁路所带来的“陆权复兴”。

    铁路“福音”听不见

    自古至今,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是机动力。这是为什么骑兵通常能战胜步兵,也是蒙古军队以少量兵力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奥秘所在。海权也好,陆权也好,核心都是机动力。而十九世纪铁路的发明,为军队提供了全新的陆战机动力。

    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号客货列车试验成功,与之相伴的是人类历史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乔治·斯蒂芬森因之被公认为“铁路之父”。

    1850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发生了冲突,奥军利用铁路,迅速将75000人的大军从首都维也纳及匈牙利地区(时属奥地利统治),运送到波希米亚(今捷克共和国西部)前线,迫使兵力处于劣势的普军投降。

    9年后,普鲁士的另一个潜在对手法国也采取了大胆行动在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军利用铁路,于三个月内向前线输送了约60万名士兵,近13万匹战马,其12万人只用11天便到达战场,而以往没有铁路时则需要走两个月。

    但是,最终从战略有效地发挥铁路军事能力的国家,却恰恰是普鲁士。在著名军事理论家老毛(1800~1891年)为代表的参谋总部军官团的努力下,地处欧的普鲁士全力建设战略性的铁路,获得了极大的内线机动性,并最终通过普奥战争(1866年)普法战争(1870~1871年)的接连胜利,奠定了德意志统一的基石。

    在大清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之际,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爆发了内战(1861~1865年),铁路的战略价值在后一场内战,同样得到了全面证明。

    于是,以铁路的出现和战略性运用为标志,一个新的军事时代来临了。由于铁路赋予的高机动性,使得军队能够六倍于拿破仑时代(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行军速度前进,而铁路不能修到海,所以空间广阔的大陆性国家从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了海洋性国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