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弘治遗产-《大明好皇帝》


    第(2/3)页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掌控的京营二十六个卫的二十万精锐,尽数覆没。自此明朝皇帝失去了军队这个最大的依仗,没了军权撑腰,就没有了话语决策权,皇权一落千丈。

    虽然后来朝廷又重建了京营,但是文官集团在京营里面安插了大量的人手,指挥官几乎都是文官集团的人,皇帝虽然可以调动京营,但是里面没有自己的亲信,等于是没有指挥权。

    自此三权合一,尽归内阁,内阁已经是事实意义上的宰相,甚至超越了宰相,死死地压制着皇权。

    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始利用内阁加紧遏制勋贵皇族,打压削弱武官权威,限制外戚专权,几乎是斩断了皇帝所有能够展现权利的触角。

    这就导致皇帝不得不更加倚重司礼监,这个原本的太监机构迅速膨胀,走出皇宫,逐渐变成了掌控了东厂,同时还有分派在各地军、矿、税务镇守太监,可以直接绕过户部收税,已经壮大成为一个可以和内阁相提并论的官僚机构。

    司礼监其实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内阁,一个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内阁。

    内阁和司礼监今后近一个世纪相爱相杀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司礼监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内阁则是文官集团的代言人。说到底,这背后就是皇权和文官集团在争夺政治上的话语权。

    都说弘治皇帝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只娶了一个老婆,在政治上很少和文官们产生冲突。但是他的政治智慧绝对不次于朱元璋,在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团加紧在地方上控制武官,同时还控制军队粮草和饷银的发放,攫取军权。

    弘治皇帝利用太监在全国布局,在军队中设置监军,干预军事。同时还加强各地镇守太监在民政上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和文官势力做着政治交锋。

    司礼监就是在弘治皇帝手里获得了极大地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弘治皇帝在政务上处处配合内阁,其实就是在和文官集团做政治交换,我不捣你的乱,你也别干涉我到处安插太监!

    弘治皇帝在潜移默化之间强化了皇权,政治操作水平一流。

    虽然弘治皇帝死的很急,但是他的政治遗产却非常的丰厚,给朱厚照留下了一个效率极高,且相对清廉的领导班子。

    在皇宫里,弘治老爹就给朱厚照留了一套专门限制文官集团且执行力超强的宦官团队!

    现在司礼监内廷的怀恩、陈准、萧敬、王岳,都是弘治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可信任的大太监,他们替朱厚照执掌着御马监负责皇宫内外的保卫工作。同时还有东厂、锦衣卫、以及遍布全国的镇守太监,整个大明朝的一举一动都躲不过朱厚照的眼睛。

    御马监不仅是用来养马的,它同时还是皇宫的警备司令部,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

    宣德皇帝在位时,京营二十二个卫所尽在其掌握之中,但是皇帝仍然不放心,晚上睡觉不踏实。于是从二十二个卫所中挑选精锐,增设了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共四个卫的官兵作为皇宫禁卫,由御马监太监直接统帅。

    于是京营就有了二十六卫。

    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团趁机对新建的京营进行彻底的改编,为了方便安插人手,还特意把卫所制改变为团营制。好在土木堡事变时保卫皇宫的四卫禁军并没有参战,所以皇帝好歹还有四个卫的底子,不至于真的当光杆司令。

    后来的景泰皇帝和成化皇帝抽调四卫骨干军官和士兵,由御马监负责训练,重新整编组建了四卫营和勇士营。

    这两个营好歹是皇宫禁军,文官集团没有机会在这上面插手。

    按照文官们设定的团营编制,每个营只能有三千一百人人。

    也就是说,无论皇帝怎么折腾守卫皇宫的禁军撑死了也只有六千二百人。

    想要增加编制?做梦都别想,内阁那一关就过不去,反正户部不拨银子就是,除非皇帝愿意自己出钱养军还差不多。

    但是弘治皇帝在位的时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将四卫营和勇士营这两营禁军扩充到了四万人的规模。

    皇帝的权利得到了极大地稳固,这也是为啥后世的正德不管怎么闹腾,文官集团只能忍着的根源所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