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老人关上院门,和欧阳平回到堂屋,谈话继续。 这时候,老人才想起来给大家倒水:“我去倒几杯水来,你们稍等片刻。” “赵大妈,不用倒水,我们不渴。”韩玲玲将老人扶坐下。 欧阳平从皮包里面拿出一张模拟画像,递到老人的面前:“大娘,您见过这个人吗?” 笔者在这里顺便补充一下,欧阳平已经安排戚主任将死者的模拟画像(连同告示)张贴在谢举人巷和谢举人巷附近的街道。刑侦工作,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只靠几个人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 老人接过照片,认真仔细地打量了一会,她眉头紧锁。 “大妈,您对此人有印象吗?” 老人又将模拟画像放在远处,左看看,右看看:“瞧这张脸,这眉眼,好像在哪里见过。” 老人竟然见过这张脸。欧阳平的眼睛里面放出光来:“大妈,此人是谁?” “是好像见过,但就是想不起来是谁了。” 三个人突然纳闷起来,见过,但又想不起来是谁,这不是很矛盾吗? “大妈,此人是在去年夏末秋初不幸遇害的,请您再仔细回忆一下。” “这——这一时还真想不起来,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如以前了。” 欧阳平是在进行抢救性挖掘,储存在老人记忆中的信息稍纵即逝:“此人的年龄大概在三十六岁左右。”欧阳平想起了郭老的话,“遇害时,上身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下身穿一条棕色长裤,此人的头发很短,只有这么长。”欧阳平一边说,一边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下头发的长度(大概有两厘米长)。 “公安同志,你这一说,我的脑子又糊涂起来了。” 欧阳平试图用细节,用更具体的描述帮助老人回忆,没有想到适得其反,这使欧阳平感到非常意外。严建华和韩玲玲也糊涂起来了。 要想找到记忆里面的东西,有时候是需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的,欧阳平找错了媒介。 什么样的媒介能帮助老人搜索到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呢? “大妈,请您再仔细看看这张模拟画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