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风高放火天-《血色民国,血不冷》
第(1/3)页
前方一段路的路灯破损了很久,陶子坤加快了脚步。每一次往纵火焚烧日本关东军的仓库,他都莫名地感到兴奋。
十五岁时,第一次跟几个同学一起,焚烧了日军的一个油库。当漫天炎火腾空而起,爆炸声震耳欲聋的时候,他的心里布满了愉悦感。
从此,他们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东北纵火团。
其后,东北其他地区,也陆续有人仿效他们纵火焚烧日伪军的仓库,车库等设施,都被统称为东北纵火团。
而最早的纵火团发源地,就在辽宁大连。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两个同学举动失败,被埋伏的日军抓获,而后又有三四个同学被捕。他在家人的赞助下逃离了大连,后求学于江浙地区。
时隔多年,他又重回东北这片土地,得知当年的十几个同学,大多已经被日本关东军杀害。
新仇旧恨,让他义愤填膺。
偶然的机会,让他碰到了几个;仿效当年大连纵火团的建国大学的学生。
这几个学生,比之当年陶子坤他们纵火的技巧更为专业,更为高超。由于,他们其中有化学专业的学生。
这几个学生固然懂技巧,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陶子坤作为当年大连纵火团的元老,当仁不让地做了团长。
今天晚上的举动目标,是关东军在南关偏西角的运输队车库,共计120余辆运输车。
几天前已经踩好点,这个运输队车库的戒备措施不是很严。大门口有哨兵,大院内有两条狼狗,院内有两个流动巡逻哨兵,每两个小时换一班岗。
围墙高两米五,上面拉着铁丝网。围墙的东西方向,还有两个高于围墙的岗楼,岗楼上有旋转的探照灯。
对于有经验的陶子坤来说,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陶子坤避开马路,尽量走一些小胡同。一个小时左右,他来到了集合地点;间隔运输车仓库,一千多米的一个平房区。
在一个小平房里,陶子坤和另外两个建国大学的学生,刘从周、赵正开端筹备工具和助燃剂,以及助燃装置。
凌晨三四点这个时间段,人会进进睡眠状态,即使站岗放哨的人也会放松警惕性。
他们眯了一会儿,接近四点的时候,三个人出发了。
进夜风大,正合适的那句话:进夜杀人夜,风高纵火天。
陶子坤他们在邻近运输车库的时候,在树林里选择了匍匐前进。
终于到了车库的后墙根儿,大院儿里的狼狗,嗅到了人的气味,开端狂吠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