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思念和需要的不同之处-《从良种田纪事》


    第(2/3)页

      但今年不同,从历法上讲,今年是武帝元年,从心情上讲,官吏们都有些战战兢兢,就算无人提醒也变得特别克己奉公。

      公叔瑾的皇位是坐得极稳的,但这并不等于朝中没有旁的矛盾。

      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况且是个皇帝,对此,官吏们本来是有心理准备的,只可惜,他们的准备实在是不够充分。

      公叔瑾是个强势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当了皇上,必然也是个强势的皇上,如此顺理成章的事儿,很多人都想到了,但不太愿意去面对,等到不得不面对时,就变得难以忍受起来。

      尤其是在顺帝虽不曾言明,却一直身体力行了二十多年的“无为而治”的对比下,这种难受便越发强烈。

      其实就算是仁帝时期,许多手段,也是温和的,哪怕是充满心机呢,最起码不让人这么难以接受。

      “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儿需徐徐图之的道理,公叔瑾是懂的,只是积弊已久,产生的效果不断叠加,有些事儿,已然是到了不得不办的地步,比如西北的军务等。

      表面上看,公叔瑾登基后,最大的一个举动,是开武举恩科,可实际上,种种后续和连带才是最要命的——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一个兵士最起码需要十个平民百姓才能养活,这不得不说是极为惊人的。

      为了照顾好这些猛然间新增添的军力,公叔瑾严令各部官员做好各个方面的保障,因那时还不知道去年秋冬西北会不会有异动,所以十分急切。

      本朝重文轻武由来已久,完全可以上数到大楚朝建立之前的楚国去,数百年下来,大家早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且各大世家的势力盘根错节,把持朝政挺厉害的。

      新帝如此急不可待地“厚此薄彼”,让文臣如何能一下子接受得了呢?!

      政令推行不力,公叔瑾很恼火,他虽不指望立刻来一场大胜做为他是明君的证明,可本朝实在是再经不起大败了,这是很多大臣都认同的,怎么一到了真正干点儿实事时就开始相互推诿了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