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第286章 清露的定海神针-《从良种田纪事》


    第(2/3)页

    还有郭掌柜,黑葫芦的出现,让他山货的销量大增,现在他铺子前一字排开四个黑葫芦,每天从早爆到晚,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也求清露帮忙找两个干活儿的,最好是工钱便宜的妇人,因为只是干些挑捡和清洗山货的小活儿。

    但这其中有个问题,就是望山县离小岭村比较远,如果到这些地方做工,就得住在那里,撇家舍业的,很多人不愿意去,尤其是那些妇人们,要知道,因为清露一直在收草料,小岭村人来钱的道儿还是挺多的。

    但现在不行了,冬季的大雪提前来临,草料是彻底割不了了。

    “这两样活计,无论是妇人还是半大孩子,都做得,回头我再添两挂板车,反正我们家的马匹是现成的,双马大车,挤一挤,一辆车上坐三四个人不成问题。”清露边说边算着,“我也不多收,每天来回儿,就收你们一人两文钱。”这个价格,和去镇上的车钱相当,比包车去县城便宜多了,但清露这个是固定客源,一点儿不亏,还有赚头,“这样就算你们的中人钱了。”说到底,还是村民们获利了。

    “对了,我还要雇四个车老板子,每天十文钱,就跑这两趟!”这份工钱也是不低的。

    村长问了一句,“清露啊,我家也有马车,到时候你要用,尽管言语。”每天六十多文的收入,一个月就是二两来银子啊,不过他家那个是骡子,还是单马,可少拉点儿人也行啊,四五十文也不少了。

    “好啊!”清露连忙应道,“谢谢村长帮我的忙了,不然我家的马还真不够了。”他们家倒是有十多匹马,但只有八匹马是拉车的,剩下的那些都是用来骑的好马,舍不得去拉车呢。

    这些小事儿都商量完了后,清露才说出了最重要的一点,“凡是在我们山上秦家做工的,不管是大郎那里,还是我这里,工钱都有两种,一种是银钱,一种是粮食。粮食就按市价,高粱三文半一斤,新麦六文,陈麦七文半!”

    “哈哈哈……”清露刚报出这个价格,就有人笑了出来。

    是的,这个价格是比秋收时他们卖的粮贵了,可是有一点大家都清楚啊,现在是买不到高粱和麦子的,只有高粱米和细面,这么算来清露这里的粮价还是比粮铺子里便宜了将近一半,嗯,相当于六成到七成的价格。

    等他们笑够了,清露又叮嘱道,“我们家的粮食,是不卖的,只顶工钱用,”这样就可以控制出粮的范围和数量,“我真是要提醒诸位一句啊,手里的银钱你们都留好了吧,留着给后年交租子,至于工钱,没存够后年秋收前的口粮,千万别要银子,一旦明年是灾年,这粮价可不能总是这么低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