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夺冠之题-《金闺玉计》


    第(2/3)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借’‘贷’,仅是符号,指明增减方向、对应关系、相应金额等,与这两个字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大家切勿望文生义。借贷记账法下所有的账目,必须要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比相等’的规则。”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为资产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成本类。其中,资产类、费用类、成本类借增贷减,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借减贷增。”

    一口气说到这里,她接过侍者适时送上的茶水,浅压了一口,便放了回去。

    见众人都脸上并没不耐烦,都聚精会神的听着,她便用实例来讲解。

    “诸位请看此题。”田蜜微微一笑,手握着炭笔,遥指着巨大的幕布,道:“借李一五百两,借王二五百两,加起来,便是借款一千两。现金属于资产,按借贷记账法的规则。资产类借增贷减。增加了一千两。便当是借现金一千两。而借款却是属于负债,负债类借减贷赠,增加了一千两负债,便当是贷负债一千两。所以这笔账,应当这么记。”

    她收笔回身,正想用案上的小白纸做示范,却见两位待者抬着块宽大的板子伫立在过道中间,恭敬地对她致礼。

    田蜜也不多说什么。袖口微挽,起笔便在白板上写下一个会计分录。

    借:现金  一千两

    贷:借款  一千两

    利落收笔,她再遥指着题目道:“我们接着看,买房花去了九百七十两。房屋亦属于个人资产,按资产类科目记账,便当是借‘固定资产——房屋’九百七十两,而对应的科目,应该是现金,因为是用现金买房,而这一次。现金是减少了,所以该在贷方。贷现金九百七十两。众位,没问题吧?”

    众人面上尚有几分懵懂,却没看出什么问题来,都一顿小鸡点头。

    田蜜便又在白板上写下另一分录。

    借:固定资产——房屋  九百七十两

    贷:现金  九百七十两

    “接下来,还了李一十两,还了王二十两,便是减少了二十两贷款。”田蜜却是不自问自答了,而是问众人:“借款属于负债类科目,它减少了,应该记哪方?”

    能来参加金铭论算,均不是愚人,很快便反映过来:“姑娘说过,负债类借减贷增,所以减少二十两,理应记在借方。”

    “对头,借借款二十两。”

    “而同买房的那个理,贷款是用现金去还的,所以现金也减少了。”

    “现金是资产类,借增贷减,应记贷现金二十两。”

    见众人说的头头是道,田蜜不由一笑,点头道:“众位不亏是行内精英,这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没错,这笔账确实该这么记。”

    借:借款  二十两

    贷:现金  二十两

    田蜜边写,耳边,众人边念。

    “嗨,我们哪能跟姑娘比。”

    “姑娘此法甚好啊,简单实用,照这么记,那每笔钱都能找到出处与花销处啊,完全不会出现对不上账的情况。”

    “是啊,想想我家娘子每天都在念叨,不晓得钱都花在哪里去了,念得我是头疼万分。你说她要是会这方法,那该多好啊……”

    那人正念到这里,眼睛忽而一亮,其他人的眼睛,也具是一亮,闪亮亮地看向田蜜。

    众丈夫心声,要是能跟这姑娘把这方法学扎实了,还怕自家娘子理不清家里的账?

    众商家心声,要是能跟这姑娘把这套方法学清楚了,还怕自己的帐房做不好作坊的账?

    众官家心声,要是能学到这姑娘这套方法,衙门里的账还怕记不好?

    众人心照不宣,面上都正正经经地看着白板。

    他们的话,田蜜哪能没听到?她眼中眸光一转,唇角勾出缕笑容,却如众人般,不点出来。

    “如此,发生的账都记录完毕了。到这一步,就该汇总了。”田蜜笔头一转,从第一笔指起,娓娓道来:“诸位,我们先来看看现金。现金,我们都知道,借增贷减,那么,借贷相减,便是余额了。第一笔,借现金一千,第二笔,贷现金九百七,第三笔,贷现金二十,那么结果是——”

    田蜜便说边写,尚在写,便听众人声音响亮,整齐一致地道:“借现金十两!”

    田蜜一笑,含笑道:“那好,你们来说,我来写。”

    众人均点点头,仔仔细细地理了起来。

    “第一笔,贷款一千两,第二笔没有,第三笔,借款二十两,那么还有九百八十两未还,贷借款九百八十两。”

    “第二笔,仍旧是借房屋九百七十两。”

    所以,汇总是——

    借:现金  十两

    固定资产——房屋  九百起十两

    贷:借款  九百八十两

    借方共九百八十两,贷方也是九百八十两,再加上用二十两现金还的二十两贷款,满满当当的一千两,哪里有差十两,明明平得很!

    看过此分录,不用田蜜解释。众人便恍然点头道:“所以。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差额。我们都被题上的解法迷惑了!”

    田蜜打了个响指,笑眯眯地点点头。

    算出答案的众人,均笑着点头,既是自得,亦是佩服此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