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十九章 沈文奎之死-《汉明》


    第(2/3)页

    之所以被称为三岔口,是因此地处于南北运河的交汇处。

    天津从唐朝一个盐场,慢慢在辽朝发展成“榷盐院”,再成为宋朝的直沽寨、元朝的海津镇,最后由朱棣一言而决,称为天津,确实是占了大运河的光。

    清廷和硕承泽亲王,也就是福临的兄弟硕塞,此时整张脸都是青的。

    他心里在后悔,太轻敌了。

    硕塞亲自前来,只带了亲卫十数骑,原以为,只是截留一个南下投敌的叛臣,有码头三百驻军足矣。

    不想,这下一脚踢在了铁板上了。

    已经派人去调城里援军了,可援军到来,至少得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足够让叛臣坐船驶出数十里了。

    如今清军南下,接连收复失地,可大运河上,清廷依旧难以控制,只要叛臣坐船进入大运河山东界,自己就鞭长莫及了。

    这样一来,原本大学士洪承畴塞给自己的功劳,就转眼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硕塞恼了,冲身后亲卫骑兵厉声喝道:“冲上去,今日若放走叛臣,你们……都别想活了!”

    ……。

    沈文奎离码头渡船还有十丈之遥,可就是冲不过去,他的眼中有泪。

    不是害怕,是痛惜!

    这么多的好儿郎们,为着自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儿,不惜生死地与敌搏杀,可自己哪有这么重要?

    沈文奎在嘶吼,“走吧……别打了……都走吧,沈某谢谢诸位了……!”

    没有人理他,就连身边的护着他的人,也不搭理他。

    沈文奎知道,他必须找到领头之人,他可以被抓回去,可以死,他唯一的作用,其实就是给吴王带一个口信,济尔哈朗的口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