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格物致知-《我叫大丈夫》
第(1/3)页
032
在座的学子,除了沈郁以外,都是有过在书院跟从夫子求学的经验的。
与后世推崇的那套看似有教无类其实毫无重点的教育方式不同,这个时代,人们学习知识,讲究的是个人体悟。
先生是同一个先生,但学生要学会提问,而每个学生得到的回答,都是有所区别的,如此才能够因材施教。
并且,书院里也没有什么考试制度,只有先生的提问,看你答得如何,再给出相应的评语。
显然,这最后一关,就等于是提前入了王门做了弟子,然后听听先生给自己提的问题究竟怎么回答。说白了跟后世的面试差不多,需要你的急智。
而这,正是海瑞最看重沈郁的地方。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沈郁会不会脑子短路跟王阳明对着干,毕竟这家伙是属轮子的,喜欢拐弯……
王阳明没让他们等太久,开口问道:“格物当作何解?”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偏偏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全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弄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来探讨这个出自《礼记·大学》里的命题。
按照程朱理学的说法,格物就是要穷尽事物的原理,从而致知,开启智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格物就是正心,去除一切的心中不正,从而找到良知。
不管哪种说法,在沈郁看来都相当的无语。
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局限也在于此。无论它多么正确,最后的格局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发展而言,都太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人沿着修齐治平的道路,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也就是所谓的圣人。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都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矫正人心,让人人皆可为尧舜。
扯淡!
因此,当王阳明提出这个问题后,沈郁立即答道:“格物者,探查事物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