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蝗虫-《大唐第一太监》
第(2/3)页
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
明朝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人们已经学会了生物战,那就是养鸭灭蝗,诚然,鸡鸭对蝗虫的打击是致命的,吃后还能迅速成长,蝗虫一身都是蛋白质,可谓是非常滋补的。
说起古代的治理方法,就不得不提现代的防治手段,有些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度。
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叶枫结合了各种条件,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在大唐推行植树造林显然有些困难,那么唯有生物防治了,要知道,人,也是生物,就像把小龙虾吃的近乎灭绝一样,蝗虫,也是可以的。
“陛下,可以鼓励百姓挖掘蝗虫虫卵,并奖励粮食,然后在蝗灾区大肆放养鸡鸭,不仅可以让鸡鸭迅速成长,还能有效遏制蝗虫的繁衍。”
“鸡鸭真的能遏制蝗虫?”李世民有些不解,没人开过这个先河,效果怎么样不得而知。
“绝对是可以的,微臣还有一个主意,那就是吃,其实蝗虫非常滋补,并且味道也不差,只是大家不知道烹制的方法!”
听到这话,李世民就来兴趣了,他刚才就生吃过一只,说不上难吃,但绝对不是美味,吃一两只还行,若是多吃,不敢想象,反正他接受不了。
“哦?那你说说,该如何烹制啊?”
“陛下,既然皇宫内已经有了蝗虫,那我亲自下厨,到时候陛下可以尝尝!”
“行啊!那你快去准备吧!”
李世民知道,不管任何时代,吃,永远不会淘汰,若是将蝗虫变成一道美味,百姓纷纷效仿的话,蝗虫又有何惧?不多说,数万百姓每人十只,那就意味着数十万只蝗虫的死亡。
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把蝗虫蒸熟去掉翅膀和小腿晒干,已经成了一种美味,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蝗虫晒干了可以当虾米吃,只是东南人不肯吃,而西北人却很喜欢吃——这可能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很少闹蝗虫,当地人很少见过大量的蝗虫。
明末著名理学家陈龙正的吃法就比较“野蛮”了,“蝗可和野菜煮食”。但是明朝人比较富裕,不大屑于吃蝗虫,他们一般拿蝗虫喂鸭子喂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