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是,这政策落下去,便有下面的人为了立功,争先恐后要将事情尽快拿下来。 快到什么程度呢?等不及的程度,仿佛今天这田不全部改了,明天他们的乌纱帽就不保了。 这种现象也是好事,足以说明赵桓领导的新班子做事够积极够快。 但所有的事,不是积极,也不是快,就能办好。 而下面的人办了这些事,态度也没有问题,上面的人还不能随便批评,要不然寒了心,以后谁干活? 所以这中间就需要有人出来拿捏一个度了。 古代也有立项的管理方法,例如北伐的时候,赵桓任命种师道为河北与河东宣抚使,相当于临时组建了一个项目小组,种师道是小组的组长,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权和监督权。 但这种管理方法不常见,至少一些日常的事物上不会用。 赵桓道:“嗯,你说的有道理!” 徐处仁心中微微缓了一口气。 赵桓接着道:“明州百姓告状到东京城了,自古百姓好和事,能够和和气气说话的,他们不会轻易闹事,但凡有口饭吃,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显然是不让人活了。” 皇帝这句话刚说完,谢大海已经急奔而来:“陛下,南方有急报。” 赵桓一只手拿着鱼竿,一只手接过谢大海呈上来的信,看完之后,递给了唐恪。 唐恪一看,当场面色大变。 这正是杭州知府胡玉的信,上面写着明州知州孙良全征调厢军,对明州百姓施行强制售卖良田! 这孙良全是正是唐恪的人,而胡玉则是徐处仁的人。 胡玉在新开头高度称赞了天子的改田为桑的国策,但随即又恶狠狠同批了孙良全仗着有人撑腰,胡作非为! 这个撑腰的人自然就是当朝的参知政事、商部尚书唐恪了。 刚才一起来的路上,唐恪和徐处仁还站在一条线上,打算共同支撑下去。 但现在徐处仁的人,毫不讲情面就一刀子捅上来了。 还站个屁的一条线上! 而且,之前赵桓还私下问过唐恪,这南方的改田为桑的事进展如何。 唐恪说一些都进展顺利,那现在这封奏疏显然是在打唐恪的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