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学院的变动(上)-《加州第一家》


    第(2/3)页

    这样沃伦去找杜布里奇要经费的底气又更足了。

    这里有人要问了,埃文为什么要用学校的经费来研究晶体管,他脑子里有着全部的知识,为什么不自己建一个实验室来研究呢?这样所有相关的专利就都属于自己,而无需被校方分去一部分利益了。

    答案就是,这么做虽然也不是不行,以埃文目前的财力确实有可能建成这样的实验室。但实际来说,这么做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以晶体管为开端的半导体产业在初期成本高,但面向的客户较为集中,几乎大半都是军用,另一半则是学术研究用。既然是军用,就不可能全由埃文一个人掌控。至于民用,需要等到晶体管的生产成本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如果晶体管的专利真的全在埃文手里,也只会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交出授权,价格还可能不会令人满意。授权的受让方大概率是那几家——贝尔系一家,IBM一家,雷神一家。

    到时埃文肯定郁闷的要吐血。

    至于埃文现在的做法,即以加州理工学院为根基,培养一批相关的从业者,到时埃文就是这些人的祖师爷。有了这些徒子徒孙,半导体产业得以壮大的同时,埃文也天然的成为了这一行业的领头羊,话事人。

    这么做,埃文既能保有半导体产业大部分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做到不被各方所针对。

    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形。目前这些都还是没影的事,计划的第一步才刚刚要完成,后面还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准备。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于诺贝尔奖什么时候发到他的手上。

    这一点十分的重要。

    诺贝尔奖什么都好,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奖者的年龄越来越大。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术成果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评价其意义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才会出现明明成果意义重大,做出成果的人却拿不到奖的情况,因为诺贝尔奖不颁发给死人。

    而于埃文来说,获奖的难度却在于他太过于年轻了。

    要知道,自诺贝尔诞生以来,仅有一位得奖者的年龄小于30岁,他就是发现X射线衍射的劳伦斯·布拉格。他从发现该成果到获奖只隔了短短几年。而自此之后,所有获奖者的年龄都大于30岁。

    顺便一提,埃文身边的人中就有一位获奖年龄能排进前十的人,那人正是发现正电子的卡尔·大卫·安德森教授。

    埃文一点也不怀疑自己能不能拿到诺贝尔,晶体管对世界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而如果他像“历史”上一样,“如期”获奖,他将成为继布拉格之后,第二个不到30岁的诺贝尔奖得主。

    这得看诺贝尔奖委员会有没有这个魄力。

    这一点埃文完全没把握,甚至他已经做好了故意被压后的准备。

    他只希望,这一天不要来的太晚。最好能在30岁前发给他。那时候刚好是半导体产业成熟的开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