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祭旗-《复国》


    第(2/3)页

    司空参军事还要辩解。侯云策不耐烦了,瞪大眼,道:“叫你来不是商量,是命令。赶紧去办,办得慢了,小心军法无情。”

    司空参军事觉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心怀忐忑又满心愤怒地执行军令。

    开粥场救济难民,是历朝历代惯例。但是从大武后期以来,战火连绵,难民司空见惯,很少有地方专门设粥场救济难民。郑州设粥场的消息很快在附近传遍,难民蜂拥而来。

    侯云策敢于开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林荣的性格有关。当今陛下对百姓生计极为重视,是个亲民陛下,开库救人,料来不会受到责难,或许还能投其所好。

    侯云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派何五郎带人到沧州,把富巩、春兰、秋菊接到郑州。侯云策准备以郑州为基地,南北通商,同时在自己的地盘上开铁匠营,打造更为锋锐的兵器和更为坚固的铠甲。

    从沧州离开近半年,这一段时间里,亲卫杜刚、陈猛一直忠心耿耿,但是论到照顾人,就远远不如春兰、秋菊了。想到秋菊做的好菜,想起春兰的按摩,侯云策心驰神往。

    侯云策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了解郑州总体情况。他有很长时间生活在黑城,精熟带兵打仗,却没有治理地方的机会。虽然太师李甲一直在教导管理地方之术,可是所有教导毕竟只是书本知识。作为郑州最高长官,他对如何治理郑州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想法,用句俗语来说,就是狗咬乌龟——找不到地方下口。

    为了尽快摸清治理地方的思路,侯云策把从七品以上官员分别召至府上,要求所有官员写出条陈,写清楚自己所管之事,同时提出当前困难或疑问。字不要多,但是两方面内容都要有。

    侯云策提出的要求很奇怪,众官员从未遇到。诸官绞尽脑汁,做出一些花团绵秀的文章,却大都空洞无物。侯云策无奈之下,逐一将这些人叫到府中,详细询问每个人具体做什么事,有什么困难。

    花了好些时日,侯云策对于郑州的情况总算有了基本了解。

    郑州地处中原地区中部黄河南岸,黄河中下游临界处,西依嵩山,东南连黄淮平原,辖管城、汜水、荥阳、荥泽、密、中牟、新郑、阳武等县。有八万多户人口,属于上州。侯云策作为防御使领刺史,从二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

    每个职位都有繁多职责,弄得侯云策十分头大。

    除了官员结构,另外就是郑州老百姓的吃、穿、住等情况。

    将这些情况整理成册以后,侯云策总算不再两眼茫然。他把具体事务交给录事参军事梁守恒处理,换上便装,带上贺术海东和十来名亲卫,准备到郑州城里城外走走看看。

    在其位,谋其政,侯云策想尽已所能,为郑州老百姓办一些事。

    郑州城比边地沧州城繁华得多,来往人多,商铺里南来北往的货物充足,有缭绫、轻容、轻绢、红线毯,有景德镇的瓷器,有各种纸张,用于糊窗的纸,包茶叶纸,和做纸钱的纸各有不同,还有牦牛尾、珍珠、金、银、钱、铁等物品。

    在一片繁华中,大量流落街头的难民便格外刺眼。

    侯云策带着贺术海东在城内随意闲逛。贺术海东惊奇地发现一种糖块,买了一块,尝了一口后,忍不住将所有糖块买下,分给诸亲卫。

    侯云策虽然官高权重,毕竟还是年轻人,没有阻止贺术海东,甚至还要了一块,有滋有味嚼了起来。

    一行人来到规模颇大的开元寺,寺旁有塔,名舍利塔。自从见了万寿寺龌龊之事,侯云策对寺庙没有多少好感,本想走开,见到寺旁设有粥场,就走近粥场,实地看一看。

    粥场难民很多,围住棚子,闹哄哄的。

    忽然,人群分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端着碗跑出来。

    “这个小王巴羔子,吃了又来。”一个差人模样的中年人追了出来。小孩极为灵活,中年差人抓了几次没抓到。又从人群中出来一名差人,合力才抓住小孩。

    小孩子手里捧着粥,被捉住后,只顾用嘴喝。

    中年人一掌把小孩手里的粥打掉。小孩手里的粥被打掉,用手往中年人身上推了一把,在中年人衣服上留下一个黑掌印。中年人衣着甚为整洁,被弄脏后,大怒,一脚踢倒小孩。然后继续用脚猛踢。小孩很是倔强,并不求饶,嘴里还道:“。”

    中年人气恼之下,拿出鞭子,猛抽小孩子。几鞭下去,小孩还是叫道:“打你大人,打你大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