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新的学问-《买宋》
第(2/3)页
而且大家要知道,在《红楼梦》问世以后,研究者甚多,以至于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那就是“红学”。
可能这门学问离大家有些遥远,但想必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门学问也是早在清朝的时候就产生了。
像是清末到“五四”期间的“旧红学”以索隐评点见长。
索隐派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暗喻明末清初的某些政治人物,其代表作是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
而评点派人物较多,著名的有脂砚斋、张新之等。
“五四”以后的“新红学”则以自传说著称,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其代表作。
到了解放后的红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前的十七年“红学”;第二阶段是“文··革”中的“评红热”;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红学”。
要知道《红楼梦》中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其中有鲜明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的就有二三十个。
因此按照伟人的说法,《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否则就弄不清众多人物的相互关系,就没有发言权。
至于红学到底研究些什么的话,如果大家感兴趣,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举个例子,比如说周汝昌,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出生于1918年3月4日天津咸水沽镇,是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并且周汝昌先生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
因此在他的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
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
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需要说明,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
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而且提前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一提起曹雪芹来有一个印象,说这个人——特别是一些专家研究者总是一直在说——他这个史料太缺乏了,我们知道的太少,没法讲,也没法给他做传,这是一般的说法。
既然如此,可能大家就要问了,那么我们这里关于说曹雪芹的史料又如何呢?
作者菌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曹雪芹的朋友至交和他同时代的人给他留下来的,就是有关曹雪芹的诗,至少有17篇。
明明白白写明了是给曹雪芹的,再加上许多学者的所谓考证,题目里边虽然没有明白写清这是给曹雪芹的,实际一看内容,一加考证,说明这个是给曹雪芹的。
那这样子呢,起码还有三首,或者说更多。这样加起来一起就是20首,应该不算少了吧?
那么大家可能又要接着发文了,那就是这些史料都是什么样的呢,能否简单的列举一下。
这个我想可能有人比较熟悉吧,因为曹雪芹这个人,当时他家世的身份是内务府人。
而压迫知道内务府人都是汉族血统,身份是包衣人。
“包衣”是满洲话,就是汉语的奴仆。他的身份在当时对皇家来说是很低的,很微贱的。
雍正皇帝骂曹家人就是下贱之人,可是,他的这部著作《红楼梦》传世以后——当时还是传抄不是指那个印本,皇族重要的家世大概家里人人有一部,他们的子弟都在那里偷偷地看,这不是公开的,不是光明正大的。
说这是经典著作,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观念概念,完全不是。
可是呢,他们偷着传抄,得花好几十两银子,藏在家里没人看见的时候来读《红楼梦》,读完了以后非常受感动。
也就是说,对于其人其书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像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样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