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话由来-《买宋》


    第(3/3)页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了新风貌,张生由负心人变身为志诚种,莺莺形象也更为丰满细腻。

    而在艺术方面的话,《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至于杂剧的来源,这里可以简单的给大家说一下,因为众所周知,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而渐趋成熟,为元人杂剧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根据一些残余的文献记载来考查,原始社会反映农牧生产等内容人的歌舞中就已经包含了戏剧的萌发。

    此后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巫风盛行,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它们歌舞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祖先或神灵的祝颂。

    此外,民间还有种种歌舞,如《诗经》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里看到的一些简单的描写。

    到春秋、战国之际,在专司祭祀的巫觋以外,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

    俳优虽然中介以滑稽的语言行动来替宫廷贵族制造笑料;然而他们的出现也利于戏曲艺术某些因素的积累。

    一直到西汉统一帝国建立后,以竞技之主的角触(即百戏)开始盛行,它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并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

    其中包括《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

    汉乐府吸收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也都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组成戏曲艺术的歌舞、音乐以影响。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由于北朝的社会矛盾更复杂,也更尖锐,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继续流行,并有所发展。

    这些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逐步成熟,为我国戏曲的形成闪备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进展的迟缓和戏曲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因素的特点,民间歌舞和各项表演艺术中虽然都有一些戏剧性质的演出,却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戏曲。

    因此说从唐代到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

    到了唐代以后,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们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诞生。

    “宴乐”集中代表了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最高成就,完成了中国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是按照宴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而且产生《樊噌排军难》一类故事为盛行,而且已有歌唱和音乐伴奏。唐代中叶以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游艺场所,如首都长安的慈恩、青龙、荐福、永寿等大寺院。

    与此同时,变文、市人小说、以及文人传奇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为后来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北宋时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

    杂剧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共有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角色扩充到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演员有属于官方的“教坊钧容直”、“诸军缴队”和民间的“露台子弟”。

    像是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中元节演出《目连救母》杂剧的情况,书中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当时杂剧盛行的状况。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