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话由来-《买宋》
第(1/3)页
而那时候的戏曲之所以繁荣起来,主要也是与当时的文学繁荣有很大关系,因为大家知道,在13世纪中叶时,突然逆天崛起的成吉思汗统率他手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两洲,打遍天下无敌手。
其后,窝阔台灭金,忽必烈灭宋,以大都(今北京)为政治中心,建立起以蒙族贵族为统治主体的大一统政权。
至此,元代国土空前辽阔,再加上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元朝一代的文学计算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同时蒙古人建立的这个政权极大的影响了这个时期的文学,首先一点就是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促进了多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这很简单,因为随着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无形之中就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而文化的融合,又大大的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像是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开始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
比如将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其次大一统的政治客观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因为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的发达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而蒙古人对土地的肆意掠夺与糟蹋,一方面也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市民。
加之文人失去进身之途,进入市民阶层,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至于元代异族统治与文学的关系思想文化方面,就比较相对宽松自由了。
当然,不好的一方面是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但儒学的实际影响力却是日益下降。
这是因为蒙古人对各种宗教开放,导致这些宗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因此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同时儒学本身,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在崇尚功利的社会心态影响下,分化为不同的流派。传统文人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思想空间和表达自由。
而创作主体方面,就像前面说的,因为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儒生上天无路,文人自我位置失落。
如明代的学者郑思肖的《大义略序中形容》:“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文人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
他们遁入市井,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
而文化氛围方面,呈现出狂欢化。
像是后人总结元代灭亡的原因:“耽于逸乐,循至灭亡,其失在于纵驰。”
这其中主要包括通俗文学的兴起与繁盛,并且通俗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要位置。
至于雅文学的话,还是以诗文为正统,以雅丽为正宗,以韵文学的发展为主,在以前这种文学是文人的专享。
而到了元代,文学主要是散曲、杂剧为主,用俗语、俗调,写俗情、俗人、俗事,文学成为平民大众的共同乐趣,因此通俗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散曲的话,就是鲜活的文学新诗体,而杂剧就是典戏剧成熟的标志与第一个黄金时代,可见此时通俗文学发展的较全面。
比如散曲、杂剧、说唱的代表有《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等。
此外叙事文学也得到了发展,这是因为在元代,叙事性文学万紫千红,呈现一派兴盛的局面,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
一些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作家,加入叙事性文学的创作队伍中,使文坛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