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实例-《买宋》
第(2/3)页
这是“流官”管理,为戎守和开发南夷,曾多次遣发中原人士和成年女子前去婚配,日久他们都融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体中。
汉王朝建立到汉武帝的70年间是修养生息换耒国力富强时期,南夷各地均处于自葆状态。
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威胁排除,为结束南越的割据,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南夷提到议事日程,制定了“和平内属”“以其故俗治”政策,即不强迫当地少数民族改变世代相袭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意识信仰,不按内地制度强行改变世社会形态,土流并治。
《史记-西南夷传》、《华阳国志-南中志》提到的吴霸、陈立、万年、周钦、谢暹等,便是汉中央委任的“流官”,而对于夜郎各部的“君长”“邑君”等大、小首领,汉中央仍加以承认,任随他们按原有习惯掌握本部事务,保持他们独立经济和社会地位。
而不服“流官”管理,或者少数首领以武力破坏统一,制造骚乱,则用重兵镇压或者诛杀其君长、首领。
如治南夷时用兵镇压了夜郎中一些顽固势力,诛且兰国君,陈立太守诛夜郎国君王兴。
不料,兴妻父翁指与兴子邪务除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
由于叛乱规模较大,陈立奏请招募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与都尉万年等分头攻击叛乱者,“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
夜郎王国此后不复见于记载,其政权在此时绝灭。
夜郎王国的灭亡导致了夜联盟因失去中心而瓦解,此后原联盟成员多散而不聚。
陈立太守诛杀夜郎王兴及斩翁指的消息传开,鉤町王禹,漏臣候愈震恐,“入栗千斛,牛羊劳吏士”,他们怕恐不安地表示继续臣服于汉王朝。
鉤町王国未能取代夜郎王国而成为新联盟盟主。
但它国的势力向牂柯、益州、郁林三郡交接地带扩展,成为“三边蛮夷”的核心。
新莽时期王莽改变汉制,施行错误民族政策,王莽令五威将军王奇等12人,带着符命,印绶给“四夷”更名,“皆受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
“五威将帅出,改鉤町为候”引起当时鉤町王邯怨恨,王莽乃命牂柯大尹周钦诈杀邯。
邯弟承为兄报仇又攻杀周钦,王莽令所有州郡出兵攻击鉤町未能奏效。
在王莽歧视和掠夺少数民族政策施行下,三边蛮夷愁怨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
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发天水,陇西骑士及广汉、巴、蜀、犍为诸郡吏民兵者10万人,20万人运送辎重,前去征讨,后更换廉丹,遗派复位大司马郭兴,庸部牧李晔、周师和仲曹助部兴出击鉤町。
这样,在整个新莽时期的十几年中,鉤町及其影响下的“三边蛮夷”一直被大规模征讨,但他们没被镇压下去。
总之,两汉期间采取“和平内附”按“故俗”治理政策,在南夷各少数民族群体的配合下,基本上做到夷、汉相安,同时还推行了“募豪民田南夷”移民屯田政策,配合郡县设置及军队驻防,使这里的局势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到了三国时,刘备在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
包托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大部份及广西北部沿边地区,古为“夷越之地”的南中,成为蜀国的后方。
南中的稳定对蜀国是命运攸关的。
蜀国采取了“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的处理各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政治招徕政策,派“流官”李恢任降都督,坐镇平夷(贵州毕节)管理南中。
然而不能奏效,南中大姓,夷师乘蜀国与孙吴搞衡,无暇顾及南中之机,据地称雄,纷纷起兵反蜀。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作了南征准备,出征南征胜利后,对南中郡县设置增多,派出“流官”增强,加强了统治与开发,各少数民族群体“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进一步发展定居农业。
魏晋南北朝,中原丧乱,南北长期分裂,政权更迭不休,中原王朝无力顾及古贵州。
西晋“永嘉之变”少数民族纷纷起义,据地称雄,盘距在贵州的南中大姓“龙、傅、尹、董、谢”等,加剧割据地盘,无力开发经济,时间长达250多年。
隋朝流官权势不大,主要由土著首领治理。
唐王朝沿袭秦汉旧制,实行内附性质的羁縻政策,即愿意归附的土蓍首领,赐以疆土,封予官职,充许世袭,“以夷治夷”地区社会相对稳定。
土官入京朝贡,带去了大型民族歌舞入京表演并取得轰动效应。寺官不定期入京朝贡,往往赏以将军、大将军、王等官衔爵。
通过朝贡,既密切了贵州少数民族群体与中央王朝的政治统属关系,又促进了贵州民族文化与京都文化的交流。
但逢唐与南诏的战争不断,贵州处于中间地带,不可能进行开发。
宋承唐制,凡少数民族首领献地归附,即以其地置州县长官司,“皆以番夷酋长之长”的土官治理。
宋太祖下诏说:“惟尔贵州,远在耍荒”。
从此才出现贵州之名。宋太祖这道诏书便是安排贵州少数民族首领的。
并且封他为官,让他服从中央王朝管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