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同化与融合-《买宋》


    第(1/3)页

    当然,前文说了汉人胡化,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算是多数服从少数,但我们知道,其实更多时候是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胡人汉化。

    的确,胡人汉化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上才是大势所趋,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能很强大的将其它文化迅速融合,最后成为统一的文化。

    所以如果大家去翻看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话,就常常会看见一个名词,叫做“民族大融合”。

    不过需要说明,人们往往理解的“胡人汉化”,就是胡人被我们同化了,变成了我们自己人。

    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怎么说呢,在“胡人汉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汉人胡化”,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误解,主要表现是汉语和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最终被少数民族所接受,从而掩饰了汉人不断被人数相对极少的异族不断征服的耻辱吧。

    大家都知道,民族大融合主要集中在北方,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所谓“五族(胡)乱华”。

    到了宋朝,自然也少不了一段悲伤的血泪史,像是先亡燕云十六州与辽,再亡中原与金,最后亡全国与元,元也成为第一个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

    不过蒙元虽然统治了全国,但是并没有汉化,汉人和蒙古人之间始终很隔阂,蒙元退出中原之后,其生活依旧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人还是蒙古人,蒙元对汉人生活的影响也很有限,想来也就是“青花”和“回民”吧。

    而“汉人胡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更后面的满清了。

    因为满清入主中原,与蒙元不同的是,它立足于长期经营,因此开始了全面的汉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给。

    但是,它所执行的政策却全面阻滞了中国整体的发展,使得中国由一个先进国家变成了一个完全落后的国家。

    满清不仅有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满清对汉人的政策,归根到底就是五个字,“屠杀与奴化”。

    像是在战争中对平民进行屠杀,这就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按照人口比例计算,绝对不比日本鬼子逊色,进行种族灭绝,发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爱国志士不堪受辱,当了道士。

    最严重的是大搞“文字狱”,捕风捉影,寻章摘句,“维民所止”、“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是“文字狱”的例子。

    在满清,不仅根本没有任何学术自由,而且使知识分子成为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

    因此,满清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创造,最为风行的是戴东源的“考据之学”,专门在故纸堆中讨生活。

    满清自己是少数民族政权,却千方百计挑动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在西北,大肆屠杀回民,压制回民发展。

    要知道回民在蒙元时期本来是二等公民,到了满清末年,已经只剩下“三把刀”了,在汉人中间,“以华制华”,拉拢无耻的士人做它的走狗,搞“八股取士”。

    一部满清的汉官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奴才史,什么于成龙、刘墉,只不过是听话和中用的奴才罢了,因为满清就是要让老百姓和读书人全去做没有思想的奴才。

    所以满清整个社会毫无生机,由此龚自珍才在《乙亥杂诗》中,痛心疾首地说“万马齐喑究可哀”。

    包括他在另外一篇书信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大意是,满清不仅没有杰出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政治家,就连杰出的小偷都没有,英国人马尔戈尼描述乾隆时期的中国人肮脏、卑琐、猥亵,固然存有一定的偏见,但是结合龚自珍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是多么的僵化腐朽,猥琐落后。

    同时满清对汉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比如,“猪尾巴”大辫子,还有服饰,汉服,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宽衣交领,袖松而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飘飘有神仙之姿,本来是最适合我们汉人体型的服装,也是我们汉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可满清却强迫汉人改变服饰,改成补服马褂,汉人本来是农耕民族,却穿上渔猎服装,不仅不适用,而且在精神上受到屈辱,时刻提醒汉人是亡国奴。

    屈辱,顺从,做奴才,就是满清时期汉人的精神风貌,而在政治上就表现为不负责任,“国事兴亡谁管的,满城争说叫天儿”。

    要知道中国人的创造力本来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到了清末,却变成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严重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满清没有能够发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极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般来讲,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上的相互独立与竞争,在明朝,君权是主要的,但是还有其他的政治力量,接受君主的授权,开展政治活动,比如,有明初有相权,在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相权。

    比较健康的政治力量还有内阁,明朝的内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效率是很高的,在嘉靖、万历年间,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明帝国竟然还能维持下去,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还有厂卫特务机关,另外,还有朋党,比如,东林党、阉党等等,明朝皇帝允许朋党存在,是因为明朝皇帝可能怀疑臣民造反,但是绝对不会怀疑臣民以为他是异族。

    可翻一翻满清的历史,这些全都没有,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存在,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满清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朋党,有的只是“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

    满清时期,有一个特别的名词,或者说现象,逐渐蔓延到全社会,这就是“江湖”,中国本来就存在党同伐异的现象,古已有之,比如,官员中间有“朋党”,本来并不奇怪,但是,这种现象不是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是,到了满清,汉人中间形成了普遍的秘密结社现象,其本意就是“反清复明”,满清对于各种秘密结社也是坚决打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秘密结社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也不反清了,反而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满清对于秘密结社,态度也发生了180度转变,开始和帮派合作了。

    比如最大的帮派,青帮、红帮,就垄断南北的漕运,青帮、红帮有许多秘密的仪式,说穿了,就是“反清复明”时候遗留下来的,“拜把子”也开始盛行起来,并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所以中国真正形成“江湖”,没有金庸描述的那么早,其实就是在满清时期,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元明两朝,都没有覆盖全国各地、各个阶层的帮会组织,即使有帮会组织,也是秘密结社,而且,规模要小得多,“明教”在元末起义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朱元璋登基以后,就明令禁止“明教”。

    而满清有很多帮会公开、长期在全国存在,满清政府不仅不禁止,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挑动不同帮会之间的矛盾,比如漕帮与沙船帮之间的矛盾,汉人越分裂,满清龙庭就坐得越稳,这件事的文化后果就是在中国人中间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江湖”情结,“帮派”情结,事情不论对与错,只问是不是一个圈子里的,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非常严重、非常深远的恶劣影响。

    如果明亡后,不是满清入关,而是汉族政权,比如李自成,会怎样呢,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如果是一个汉族政权接替明朝,虽然也不一定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但是,它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速度,应该比清王朝要快一些,原因就在于上层和下层之间文化的同一性,民族的认同感。

    满清首先要防范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所以慈禧太后说“宁与外人,不予家奴”,中国本来就不是它的,只要能够保住皇位,割让土地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讲,几乎是拿别人的东西送礼,而对于下层来讲,没有必要去保一个异族政权,对于这一点,外国人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说中国是“一盘散沙”,“一小队士兵,只要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就可以从中国的这一端一直打到那一端,而不会有任何抵抗”。

    清楚地表明清末中国社会缺乏凝聚力,处于严重分裂的局面。

    日本也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但是日本的转变速度,比清朝快,而且成功了,过去我们认为是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比满清程度要深,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满清在近代化过程中,比日本要快,但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汉人,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汉人整体上的文化水平是高于满人的。

    但是,满清统治者对于“洋务派”是利用和打击并重的,剿灭太平天国是用,以后主要就是打击了,满清始终是以“中国”为第一敌人的,因此,日本皇室支持维新,满清则坚决打击,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要支付的代价比日本要大得多,错过了最后一个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机会。

    大家可以看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列强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控制了全世界,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反对整个帝国主义世界,中国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满清对中国进步的作用,基本上是负面的,现在很多影视剧热衷拍清宫戏,似乎满清,最少在早期,是值得歌颂的。

    但实际上,封建皇帝从其社会属性上看都是邪恶的,满清皇帝尤其邪恶,满清是集深重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于一体的邪恶政权,不仅不应该歌颂,反而应该痛斥,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当然,作者菌的这些言论可能过激了,不过却也是事实,好了,我们再次回归正题吧,也就是胡人汉化。

    确实,大家可以看到,满清入主中原后,不说其他,单说文化,其实已经算是彻底汉化了,也不打猎了,开始种庄稼,所以满人才有铁杆庄稼一说。

    包括满清灭亡,取消抵制以后,他们也没跑回去放牧,而是继续生活在汉人的地方,过着和我们汉人一样的生活,这就已经是全面汉化的表现。

    而且需要说明,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嘛,充满了战乱与动荡,不过虽然动荡不堪,但那时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与战争,也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特别是到了后面的秦汉时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而我们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此后的宋元时期则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不过虽然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至于明清时期的话,已经说了,各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说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因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