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官员们的年终奖-《买宋》


    第(3/3)页

    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本衙门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进了“小金库”,供领导调剂使用,一些钱用来吃喝玩乐,一些钱用到岁尾发年货、发红包。

    还有的衙门嫌放高利贷来钱还不够快,直接拿集资款甚至公款做生意。

    做什么生意呢?造酒,造醋,投资房地产,贩卖私盐。

    酒、醋、盐,在大多数朝代都是专卖品,垄断经营,利润惊人。

    房地产生意,至少从晚唐就开始兴盛,晚唐的军阀、五代十国的将军、宋朝的王爷、明清两代的京官,很多人从事房地产开发。

    那时候的房产开发还很原始,其主要形式,就是在繁华地段买一块地皮(或者动用职权霸占一块地皮),然后在上面盖门面房,盖好了,再对外出售或出租。

    像宋朝名将岳飞,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都经营过房地产,只是他很清廉,经营所得主要拿来补贴军用和兴办教育了,没放进私人腰包,也没有给下属发年终奖。

    但是别的文官武将可不像他这样高风亮节,他们贩卖私盐也好,走私别的违禁品也好,投资房地产也好,赔了,用公款冲账,赚了,自个儿笑纳,再给同僚和下属发点儿红包。

    同时,因为各衙门,肥缺穷职天差地别,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单位”,“创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远的。

    职权大的衙门,“小金库”充足,年终奖就多;没人理会的清水衙门,“小金库”寒酸,年终奖就少。

    像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就说过他那个时代的一句顺口溜:“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

    吏部是管官员升迁的,户部是管工资发放的,这两个部门,一个管人事,一个管财政,都是要害机关,所以红包多得收不完。

    而礼部主管文教,没人理会;兵部在太平时节用处不大,也没人理会。

    所以这两个机关的官吏就没有多少红包,穷得要去当裤子。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衙门,虽然是“清水”,并不清贫。像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

    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

    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

    为了能够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小明负责提纲,小强负责初稿,小胖负责修改,小张负责润色,最后再请小李来誊写。

    既然大多数任命书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

    怎么分配呢?答案是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

    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需要说明在唐朝时,翰林分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级别高,有机会起草任命书,有机会拿谢礼;一种是翰林待诏(当年李白就是这个职务),级别低,起草任命书的活儿一般轮不到他们干。

    不过翰林待诏跟皇帝见面的机会多,哪天逗皇帝高兴了,一不小心就能升大官。

    于是翰林待诏们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是哪个翰林待诏升官了,都得向没升官的翰林待诏交钱,升的官越大,交的钱就得越多。

    所以没升官的翰林待诏隔三差五就能有一笔进账,他们把这些钱存进“小金库”,到了岁末,每人分一份红包,高高兴兴回家去,开开心心过新年,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