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不明飞行物之迷-《买宋》


    第(2/3)页

    此外,宋朝翰林院学士洪迈,写了一本叫做《夷坚志》的书,属于《山海经》一类的民间故事集,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书中说记录,宋宁宗庆元初年,江西省抚州有位叫刘彦立的人,目击UFO的真实经历。

    某天晚上,刘彦立兄弟二人看到茅屋后的松树上,出现了一个圆盘形的发光物。

    此物最初离地约有两丈高,发出暗红色亮光,刘彦立想靠近察看,这个神秘圆盘是立即蹿升至山头,发出火焰般的亮光,整个村庄的狗都被惊得狂叫起来。

    后来,这个不明物体快速向山中飞去。

    如果说这些记载大家都觉得不可信,有可能是杜撰的话,那么解下来这个人的记载,大家肯定就将信将疑了。

    因为这次UFO事件的目击者,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宋神宗四年,苏轼奉皇帝调令赴杭州上任,途中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留宿。

    夜间,苏轼与金山寺老和尚谈经论道,直到二更还没有睡意,于是来到长江边散步。

    这时,苏轼突然发现江心有一个会发光的不明飞行物,光亮足以照亮整个江面,连山间的鸟都受惊四散飞去。

    后来,苏轼还写下了一首关于此事件的诗歌,叫做《游金山寺》。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以上3件宋朝古籍记载的UFO事件,人物、地点和事件发生过程都很清楚,而且有苏轼和传世诗歌证明,杜撰的可能性极小。

    当然,可能性虽然小,但并不是没有,毕竟苏轼他们都是文人,有可能跟风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所以另一人的记载,就更加可信了,那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连他是《梦溪笔谈》中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说:

    宋仁宗时期,“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出入各湖泊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

    “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沓沓如日。”

    并作有《明珠赋》,很多人表示,这是古代首次对飞碟最详细完整的记录,而且是一名科学家所写,可信度应该比较高。

    包括之后的明代也出现了对于“螺旋状飞行器”的描述。

    像是广东“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还有《明史·五行志》也有记载:“万历二十三年九月癸巳夜,永宁有火光,形如屋人,陨于西北。永昌、镇番、宁远所见同。”

    说的是万历二十三年九月癸巳日,也就是公元1595年10月26日,这次发生在甘肃境内的大范围的不明飞行物活动事件中,不明飞行物基本是沿丝绸古道上空自东南向西北飞行的,跨越了几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

    永宁即今甘肃山丹县,镇番即今甘肃民勤县,它们与永昌县都位于长城一带。

    宁远即今甘肃武山县,在天水市以西约80公里,这次所见不明飞行物形体庞大,大到像一幢房屋的规模。

    这几个地点几乎同时都观察到了它,估计它最先在武山县上空出现,然后快速向西北方向飞行,飞行距离不少于700公里。

    再之后,清朝也有许多关于UFO的记录,如清世祖顺治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648年7月19日,申初刻,湖南湘潭,“有星黄赤,圆如大匏,尾曳如绳,长约丈,曲折旋绕,自西南坠。”

    又比如清宜宗道光十六年四月十九日,公元1836年6月2日,酉刻,广东中山,“西南角白气一缕,向空飞,形如白蛇,盘旋天际,有声,渐向北而没。”

    包括清代画家的《赤焰腾空》被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关于UFO目击报告。

    因为《赤焰腾空》图是清代画家吴有如晚年作品,画面的内容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如云,皆在仰目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团熠熠火焰。

    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