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反攻之大纵深-《海上长城》


    第(1/3)页

    田中久一并没有把眼前的这道防线放到眼里。他知道,唐港海抗军有重兵把守,也有岸炮工事。在他的意识中,这里根本不可能给曰军造成多少障碍,只有唐港那里才是曰军下一步要面对的最后挑战。

    海抗军在三四个湖泊构筑的防线极其简陋。

    这里有四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湖泊之间有小溪相连。但是这些小溪不深,步兵可以轻松涉水而过。

    湖泊之间有三条通道。不过最主要的一条公路有一座石头桥,跨越小溪,却是在最右边。另外两条路其实算不得路,只是两条乡间小路而已。

    再看海抗军的构筑的工事,真的极其简单,也就是那么一两条战壕而已。而且曰军可以越过的三条通道都相当宽,主通道所处的平原足足三四公里宽。正面如此宽大,对于拥有战车部队和炮火支持的曰军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易守难攻。

    田中久一判断,海抗军是打算在此处拖延时间,给唐港以时间构筑工事。

    这并不是田中久一轻视海抗军,反倒是重视。因为海抗军在卡特勒山的阻击战,显露了相当高的军事造诣。

    战争常识告诉田中久一:依山阻击都会败退,平原阻击就更加不可能。

    故此,在田中久一看来,战术水平相当不错的海抗军,应该不会犯下如此的大错误,在平原上和曰军打消耗战。

    田中久一久经沙场,但是他的战场经验已经束缚了他的思维,他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搞明白海抗军是怎么样一支部队。海抗军完全是以李广的现代化思想建立的一支强力野战部队。海抗军虽然有山地部队和丛林部队,但是最核心的战力仍然是火力超群的野战部队。

    小鬼子在中国战场上占尽了火力装备的便宜,在南洋却是因为地理环境不适合英美军队的火力发挥才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而在锡兰,也是因为地理和天气,限制了海抗军的力量的发挥。但是到了海抗军预设的平原战场上,曰军那点可怜的装备根本不够看。可惜的是田中久一现在还在自认装备强大,以中国战场上的华军看待海抗军,这样的思维基础,岂能取胜。

    海抗军手段齐出,田中久一此时不仅是已经上当,更是犯下了一个海抗军都没有事先预料到的错误。

    田中久一在这片平原上的军力火力部署几乎没有考虑防御,而是全部按照进攻部署的。

    一声令下,自认为考虑周全的田中久一开始调动部队。

    田中久一根本没有把打破海抗军这道简易防线的战斗放在眼中。在他看来,平原作战,海抗军根本挡不住大曰本帝国皇军一击,重点应该是进攻唐港的战斗。

    而海抗军方面,却是已经在全力以赴,积极准备决定姓的一战。

    态度不同,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败。

    海抗军在湖区的防线,距离卡特勒山十八公里左右,距离唐港十七公里左右。

    这个战场的选择,对于双方重炮部队来说,算得上公平,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几乎全是平原。

    曰军的150毫米加农炮虽然射程可达十九公里,但是却无法在卡特勒山以北打到海抗军阵地,再加上火炮在正常使用中,也不可能按照全装药的最大射程部署炮位,那样的布置根本无法形成火力连续,连最基本的火力延伸射击都难以做到。所以,曰军重炮阵地必然部署在卡特勒山以北。而海抗军几乎是同样的道理,重炮阵地也必须部署在唐港以南。

    总之,双方炮兵阵地也都必然在这块平原上。重炮能否压制对手,就看两军的训练水平了。

    如果田中久一深入思考,应该能发现这种看似公平中的不公平,要知道海抗军重炮数量远超曰军。再加上,海抗军还有主场优势,田中久一应该有所警惕才是。

    这也是李广担心的问题所在,但是事实上田中久一真的没有想这个问题,他根本想不到海抗军会在这种情形之下和曰军决战。常规的战斗中,据城死守对于防守一方来说,伤亡肯定要小的多。防守方选择平原防御,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在田中久一的内心中,一直认定下一场大战应该是在唐港的攻城战中。故此,田中久一对炮兵的部署,干脆是给海抗军送了一份大礼。

    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田中久一难道就没有考虑海抗军的战机吗?事实上,田中久一是考虑了。但是他认为海抗军这样薄弱的防御,根本就不可能抵挡多少时间,也就是说,曰军暴漏在海抗军的战机威胁之下的时间不会有太久。

    说一千到一万,田中久一最大的错误在于,根本就没有想到海抗军会在这种“公平”的战场上打反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