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锡兰杂记 下-《海上长城》
第(1/3)页
现在最令李广头疼的反倒是潜艇部队官兵。潜艇部队分到了六十个大学生,按说已经不算少了。但是要是看到潜艇部队的扩张速度,就知道这个人数远远不够。
四月份,海抗军再次服役了三艘狴犴级潜艇,一艘狻猊号补给潜艇。眼前人手倒是够用,但是问题在于年内预计还有六艘潜艇服役。
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手。潜艇有一个特点,三四十人的一个编制,高技术兵种需要的一点都不比一艘一百五十人的驱逐舰少,甚至还要更多。
招不来合格的高学历人才,海抗军只好自己培养。季克良因为两艘貔貅潜艇受损,现在正在石像岛承担教学任务。
四月份,海抗军的作战潜艇数目达到了十二艘(两艘貔貅潜艇在改造),实际能作战的十艘。
经过调整,共计十艘潜艇都划归了第二潜艇队。由于新兵太多,部队的战斗力严重下滑,而南海海盆的作战环境比起太平洋来说要危险的多,任天洋也只好一边练兵,一边保证唐港的安全。
本来任天洋郁闷的以为,这样的任务,难以再立新功,战绩无论如何也难以赶上季克良了。但是谁知道,从三月开始,唐港周围频频出现曰军潜艇的身影,任天洋受到了挑战,开始带领这支菜鸟成群的潜艇部队绞杀曰军潜艇。
需要指出的是,石像岛的潜艇设计师们开发出来了新品种。其实也不算是新型号。而是补给潜艇经过摸索,终于定型。这款潜艇,简单的来说就是狻猊级(水下排量一千两百吨级)的外形,三十五米潜深的外壳强度,狴犴级潜艇的动力,德国人潜艇的蓄电池(电池少,只有一百吨。)
原因是,设计师们在制造了一艘貔貅级补给潜艇之后,发现姓价比不合适。经过严密的计算,他们设计出了一款专门用来补给的潜艇。这款潜艇的姓能不值得一提,战斗力也不值得一提,但是有两个最大优点。
第一,造价低廉。一艘潜艇的造价尚不足三十万美金。
第二,装货多。一艘水下排水量只有一千两百吨的潜艇,竟然能够装载五百吨的货物,简直是惊人。
不过从这两个参数,也能看出来这种潜艇的简陋。说实在的,这种潜艇很不合李广这种重视伤亡率的思维。但是,这个方案受到了军方和商业集团的热烈赞成。
军方赞成的原因在于,这样的潜艇大多数时间都不承担作战任务,可以顺便训练新兵。水面舰艇上的新兵,很多都是在苏茂德的商业集团实习,或者在鸟粪商业集团实习,更多的是在渔船上实习。这些实习环境为海抗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潜艇相比之下,就没有这么多便利了。要知道石像岛仅仅一艘老式潜艇担任训练艇,而且这艘艇还得承担巡逻任务,实在是训练手段缺乏。根据季克良的估算,如果没有更多的培养新兵的办法,海抗军的潜艇部队不仅不能随着潜艇的增加,战斗力提升。而且会随着潜艇的增加,战斗力不断的下滑。而且这还是在潜艇不出现战损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战损,那么部队中的新兵比例增长速度会更加惊人,战斗力的下滑将会更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