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钱从何来?-《海上长城》
第(2/3)页
更吓人的还在后面,根据海抗军陆军拥有的火炮以及坦克的规模,如果想充分利用的话,需要再扩建两个师一级编制的部队--一个坦克师,一个炮兵师。即便如此,装备还有富余。而要是建设这两个师,即使已经有装备,一年下来也要耗费三五百万美金。尤其是炮兵师,这么大规模的话,储备个三五千吨炮弹,就需要一千万美元。
随便一算,李广赶快命令参谋们打住。这些年轻的参谋们太野蛮了,照这样下去,把李广卖了也不够的。赶走了几个年轻的参谋,李广还是努力思考如何解决当前急需的两千万美金和明年的一千五百万美金的来源吧。
三千五百万美元。
钱,无非是来自开源节流两个方面。
对于海抗军来说,能够赚钱的只有两大项目,一是造船。根据目前的情况,德国潜艇数量急剧增加,商船的需求量极大,而乌拉圭船厂现在平均一个月能造出一艘自由轮,加上鸟粪船的改造能赚不到八十万美金。也就是说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内,如果不出意外能为海抗军提供一千万美金。
而另一项收入铅酸蓄电池,不知道生意能够做多久,但是利润极其可观。按照每月五百吨的产量,足足能创造一百二十万美金的利润。不出意外的话也能为海抗军一年多时间提供一千五百万的利润。
不过这一项生意,从德国那里很难得到现钱。比如最近在乌拉圭的打捞队已经基本上把施佩尔伯爵号打捞完毕,其六门主炮也被完全打捞出来。不过根据技术人员的鉴定,能凑出两门可用的主炮,现在正在维修。李广准备把这两门主炮安装到石像岛南部。只有这种口径的大炮才能真正对抗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对石像岛的偷袭。
而炮弹则必须从德国购买,李广的铅酸蓄电池要价够黑,但是德国人的穿甲弹要价更黑,单吨价格也是三千美金。李广的高科技蓄电池和这种炮弹只能是一吨换一吨。
李广明知被宰,却是毫无办法,只好认下。
石像岛现在别说穿甲弹,连榴弹(高爆弹)也只能是勉强生产,大口径的舰炮炮弹根本无法制造。所以这种生意还得继续下去。德国人现在牛的不得了,刚刚打败了英法联军,在和李广的贸易中再次占了上风。
也幸亏,海抗军中需要穿甲弹不多,要不然仅仅这种炮弹的储备就得把李广消耗干了。两门280mm炮,全装药的寿命也不过四百发炮弹,李广购买了五百颗,算是足足够用。之所以购买五百颗,有一个重要原因,海抗军需要这种重量三百七十公斤的炮弹改造为灵巧炸弹。
不管炮弹如何的贵重,李广对于打捞队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另一项收获很不错,两座双联105mm高射炮。德国人的军火的确先进,这款双联高炮其他的姓能不用考虑,仅仅是身管比例就叫李广咂舌,如此大口径的炮,身管比例竟然是凶残的六十五倍。这可真的可以称上是88mm高炮的大哥了。五十六倍身管比例的88mm炮对付坦克已经足够凶残,可想而知这款身管比例达到六十五倍的大炮是多么的霸道。(身管比例越长,炮弹初速越快,穿透力更强。)
对于如此凶残的火炮,李广的想法更加凶残。这种身管的火炮如果用作坦克炮简直是无敌,别说曰本的薄皮铁棺材了,就是苏联的kv重型坦克,德国的虎王根本不是对手,别说使用穿甲弹,就是一个实心的十五公斤钢弹头也能把横扫一切坦克。
现在李广研制的虎一坦克其实已经基本完成,底盘经过长期的使用改造已经基本成熟,坦克炮也已经有了样品,炮塔现在正在制造,只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一边巩固现有的产品,一边开发新品种,这是李广一直以来的习惯。李广再次给坦克厂下达了一个任务,设计一款重型坦克。发动机采取两台四百匹马力双并。履带采用重型履带,总重量控制在五十吨上下。这项研发工作现在只能是先做前期准备,这种重型坦克可比虎一坦克复杂的多,这种炮的装弹,转位瞄准都是电动,而且不是专门为坦克设计,仅仅把这款炮装到炮塔上都是一个超级的难题。
这款炮如果用到防空上自然不错,但是两座炮能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说。但是用到坦克战中,有时候一辆先进的坦克就能决定胜败。比数量,海抗军无论如何也难和曰本一个国家相比,李广打算以质量取胜。
说来说去,目前的当务之急除了尽快把欧洲之行弄到的枪支弹药出手,还要扩张电池的生意。造船业虽然利润不菲,能保证在建的几艘战舰的资金来源,李广就心满意足了。
电池生意是绝对会赚钱的,而且肯定会赚到大钱。根据袁晔教授的回信,英国人现在已经有意向购买电池。不过主要是用到战斗机上,需求量不大。相信到了一定程度,英国人把肯定会把用途也转到潜艇上,到了那时,给海抗军带来的利润绝对不会比德国人少。另外美国人那里才是电池需求的大头,现在仅仅寇蒂斯公司把这种电池用在了飞机上,等美国人开始需求的时候,海抗军现在的月产五百吨规模绝对是跟不上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