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太行山寨-《大宋燕王》
第(2/3)页
“你管他几个皇帝,跟小老百姓有啥关系,只要真是免了我们的三年赋税就行。”
“这话就不对了,几个皇帝跟我们还真有关系,要是两个皇帝闹矛盾,他们打起来,我们还有安身日子过吗?”
“告示上不是说了,是当今皇帝再三恳求,太上皇才重理临安朝政,又不是抢皇位,没你想的那些大戏。”
“两个皇帝,真的不会打起来?”
“要打早打了,告示都贴出了,还打啥!”
“那就是说,免税赋三年是确定无疑的事了?”
“大印不都在上面,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改天我到大名府去探探消息。”
“大名府那么远,一来一去要好多天,现在兵荒马乱的路上也不安稳,王掌柜可要注意安全啊!”
“不如去县衙问问?”
“还是算了吧,贴告示的军士骑着马直来直去,根本就没到过县衙,他们估计还不知道这告示的事儿,问他们也是白问。”
“行了行了,都回去把这好消息传开,让大伙儿都知道,免得县衙欺我们不知道,又胡来。”
武安县西北百里外的太行山中,有一个规模颇大的山寨。
当年靖康之乱,北方沦陷之后,由河北等地的义军所建,初时聚拢兵力达五万之众,待北方彻底陷入金国手中,大宋撤往淮河以南,义军见迎宋军无望,加之金军封锁追缴,义军人心离散,最终只有三千余人留了下来。
经过几十年繁衍,人口渐渐增加到六七千人。
前几年,金国撕毁议和盟约,发动南侵战争,宋金两国战乱又起,朝廷横征暴敛,山外的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进山里投奔,几年下来,山寨人数急剧攀升,如今已有三万余人。
山寨人多,意味着势众,与其他山寨相比就有更多话语权,同时也增加了对抗官府的能力。
以前人少的时候山寨每年要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赋税,如此这般,官府才不会进山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出山进城,官府也不会刁难。
如今山寨规模宏大,区区一个县衙官府,拥兵不过数千,根本不是山寨的对手,也不敢再轻易进山,所以之前要交的赋税也就不交了,而山寨的人进城,官府也只能当做没看见。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东边山外来投奔,山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原本土地就有限,能耕种的土地更是有限,哪里能养得了这么多人?
山寨“义”字当头,但又不能不收留这些进山逃难的百姓,此事着实令寨主头疼,以至于连觉都睡不好。
这日,寨主正在思索安置新寨民的对策,忽听属下来报,去山外探听消息的人回来了,于是赶紧叫来问话。
“山外可有消息?”
“山外最近消息很多,也很杂乱.....”
“先捡重要的说。”
“大宋朝廷要迁都了,迁都到汴京。据说大宋皇帝已经到汴京了,迁都的消息,确定无疑!”
“迁都,意料之中的事,从宋金重新议和,金国撤离汴京,我就猜到大宋肯定是要将国都迁回汴京。”老寨主神情淡然,不以为然。
“还有一个消息,大宋朝廷确实要迁都汴京,但同时保留临安,说是大宋地域广阔,只有一个都城,不足治理整个大宋。另外,之前退位的太上皇赵构已经重新在临安理政,并大赦天下,免赋税三年。”
“赵构理政?他这是重新当皇帝?新皇帝在哪儿?”听闻这个消息,寨主顿时大惊。
“据说新皇帝就在汴京,他在汴京主理北方朝政。”
“这算什么?分家?还是赵构把新皇帝赶了出来?”寨主义愤填膺,心中不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