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两帝共存-《大宋燕王》
第(2/3)页
可翻遍史书也未曾见到过统一的国家同一时间有两个皇帝共同执政,更别说有两个朝廷。
但若不让天下百姓承认两个大宋皇帝同时存在,废除任意一个皇帝,天下立马便会纷争四起,刚刚北伐成功,收复汴京等北方失地的大宋便会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到时候丢掉的就不仅仅只是汴京,而是整个大宋!
陈康伯作为大宋宰相,他决不允许这一切发生。
酝酿许久之后,“两帝共存,分设南廷北廷,划江而治”的构想在他心中渐渐形成。
不过如何让赵构、朝臣和百姓接受这个构想,却是一个大问题,毕竟这等事,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南北分治之后,如何消除巨大的隐患,以防南北相互攻歼,并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但对陈康伯来说,解决眼前两帝共存的问题远比如何消除隐患要重要的多,若两帝无法共存,大宋马上就会爆发战乱,若解决了共存的问题,双方就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商议如何避免攻歼。
可惜的是,陈康伯的构想一开始便遭到汤思退为首的前朝老臣的猛烈批判,说他是要分裂大宋,居心叵测,纷纷上书,要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
赵构是绝对的聪明人,因为北伐,几支大军都驻守在北方,李显忠、吴拱、杨丛义,三人手握三十多万军队,如今大军在外,局势未明,而赵稳居兴仁府,拥护他的也有不少老臣,他们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很多都在地方为官,握有实权,一场成功的北伐,让赵的名望如日中天,临安虽在赵构手中,却不敢轻易动他。
陈康伯作为宰相,主战派首脑,几年来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协调,与支持北伐的赵几乎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众朝臣之中,无人能及,况且他从兴仁府率一众朝臣返回临安,思虑的是天下,同时也代表赵回临安寻求一个说法。
赵构虽胆小,但并不愚蠢,他不能罢免陈康伯,也不会罢免陈康伯。
如今赵构跟赵基本失去面对面沟通的可能,陈康伯可能是他和赵唯一共同信任的人,一旦罢免了陈康伯,他跟赵失去联系,后果不堪设想。
天下大乱,便扰了他安享晚年,这并不是赵构所求。
于是汤思退等人请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的奏折,被赵构统统驳回。
等北伐右路军统帅杨丛义率军入驻兴仁府,拱卫行营的消息传回临安,朝中大臣原本纠缠不休,难以决断的事,很快明晰起来。
十五万北伐右路大军支持赵,就代表黄河以北、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北等地全部站在赵一边,不但如此,在赵登基之后,北伐大军收复的淮河以北地区,就民心所向来说,必然也必然支持皇帝赵,而不是几十年来弃他们于不顾的赵构。
在朝中明眼人看来,杨丛义从大名府率军拱卫赵行营,便预示着赵至少得到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支持,即使临安能够控制北伐中军李显忠和左军吴拱,一旦临安昭告天下,与赵决裂,李显忠和吴拱便无法在汴京、洛阳继续呆下去,吴拱可能会退回襄阳,而李显忠则只能退回淮西。
由于局势已经渐渐明朗,再言废除赵皇帝之位,只能让大宋陷入极度危险之中,所以陈康伯的两帝共存构想开始成为仅有的几个解决问题的选项之一,包括陈康伯、汤思退、杨存中在内的十数名大宋重臣进入最后探讨之中,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马上拿出一个可行的方略,破解大宋眼前的困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