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九章 紧迫-《永不下车》


    第(2/3)页

    二、三十年,对尚年轻的方然而言,显然是一种相当乐观的预期。

    但是在做出这判断的时候,二十五岁年轻人所想的,却不是什么“乐观”,而更多是受紧迫感的驱使。

    他正被这一显明的事实所困扰:

    从“创造永生的人类”,到“实现自己的永生”,还有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

    创造永生不灭的人,或者,让现存活的人永生,前者差不多是从零开始,后者则是在人的基础条件之上加以改造、调整,一般人或许会认为,做到前者要比后者更困难,方然的看法却与生命科学界的主流认识一致,认为后者比前者困难得多。

    “从头开始”,用这一词汇形容克罗格*文特尔的公司、或其它研究机构之工作,并不准确,事实上不论“辛西娅”还是类似的其他工程,基因编辑、组织的基本单元几乎完全取自盖亚生命,形象一点的比喻,就像是在利用盖亚生物圈提供的各种“积木”,按自己的意愿,去搭建出全新品种的生物。

    不需要自己造“积木”、即基因片段,研究者便可专注于基因的排列组合,或者特定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极大节约了时间。

    从“永生不灭”的定义上讲,要实现永生,不能单凭盖亚生物圈这一庞大基因库的存货,事关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基因片段,都需要重写,而编写和测试这些新片段的功能如何,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工作。

    但不管怎样,这种事,以人类的生命科学研发水平,还勉强可以期待。

    可是与“从零开始”相比,改造现有的人、使其得以永生,则是另一个差异极大、更难解决的难题;

    而这才是方然真正需要的。

    西历1478年春,临近毕业,短暂得闲的方然,内心的紧迫感却在加剧。

    二三十年里,窥破碳基生命的永生奥秘,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样的研究速度都很难横加置喙,但是对方然而言,却仍嫌太慢。

    解决这一问题后,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存者身上,所需的研发时间很可能会更长,甚至,会长到让等待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