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惊动(加更一)-《奋斗在九十年代》


    第(2/3)页

    刚才就说过,因为要进行各种计算,要真正弄懂,这个学习的时间非常长,前面两个多月,各个项目组都在深度学习。

    也就这几天,才真正开始图纸设计,这个时间也会非常长,因为他们要购买各种材料做实验,才能计算出最适合的材料用量与零部件规格。

    刚好这段时间,王勇夫妇都没管他们,他们没有上头的压力,各个项目组都在按步就班的开展研发工作。

    其他两个项目组人数较多,学习与研发工作开展得要快上许多,只有苗伟团队因为人数太少,还在学习,而且他们的计算任务更多更复杂,短期内别想从坑里爬上来。

    还有宋庆伟领导的团队比较特别,他们没有学习借鉴的对象,一切只能靠自己。

    从一张白纸上挥毫泼墨,要画出一副传世作品来非常难,在科研行业,走在行业前头搞创新发明也最难。

    这两种的难度基本上是一个水平。

    宋庆伟团队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远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

    就以智能输送车为例,它由电机驱动,以蓄电池作能源,又要有精准的起动与刹车功能,这种难度等级,和一辆智能无人电动车底盘已经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很容易,你怎么实现精准驱动?使用伺服电机,用脉冲信号精准控制,这是一个办法,这个可以和张志东团队合作研发伺服电机。

    但是仅有电机还不行,还要有减速装置,因为电机的转速太快了,做不到细微移动的能力。

    减速装置很容易吗?中国都还没有一台合用的变速器呢!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还有高效的刹车系统,这也是汽车领域的一个大难题。

    这还只是机械方面,几个明显的难题,在路径识别上面又出现了问题。

    刚开始设想的是在地上埋铁钉,但是一计算,发现不行,做不到精准控制,那要埋整块钢板才行。

    必须另寻他法。

    要重新找一种方法很难,最后经过了几十个工程师花了近十天的时间,才想出了用虚拟地图加埋铁钉的办法。

    说白了就是加上数学计算的方法,已知两点之间的距离,加上输送车行驶的距离,就能做到精准定位了。

    这样一来,铁钉反而不要埋这么多,精确度由数学算法控制,与铁钉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铁钉的多少,由存储器容量决定,这个时候的存储器容量有限,就是装上硬盘都只有可怜的500M。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