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选题-《重生之激荡大时代》
第(2/3)页
王永民在首都停留了一个星期,期间差不多跑遍了首都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后却只挖到了一个人。
王永民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没什么纠结,一个人就一个人呗,怎么说现在的团队组建起来了。
正好两人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电路设计,另一个人负责编写底层程序,在起步阶段也够用了。
临走前,王永民还给林维桢介绍了一个计算机所的研究员蔡树勇,来做兴趣班的老师,然后将所有的研究资料打包,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电脑报编辑部也走上了正轨,王永民卸下了主编职务,由熊小鸽接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到了编辑部的财务上,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找来一个退休老太太当会计。第二把火烧在文字编辑上,把谭沁和林维桢这两个临时工正式辞退了,招了两个广播学院的研究生当实习编辑。第三把火烧在报纸的内容上,对电脑报的版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四个版面扩充到六个版面,提高了约稿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广告数量。
这样一来,编辑部没林维桢什么事了。
正好学校事情多,学习任务重,不需要他插手,他也乐得一身轻松,开始琢磨起毕业论文的事情。
从上大学以来,林维桢断断续续发表了七八篇论文,但这几篇论文依然没有摆脱前世他写论文的窠臼,东挖一锄头系挖一锄头,根本不成体系,甚至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两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斗气,顺便提高自己的名气。
至于在《经济科学》发表的五篇文章,说的不好听点,是为政治服务,紧跟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对个体经济、知识产权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不管是两篇英文文章还是五篇中文文章,跟他目前的世界经济专业并不搭边。
毕业论文跟这些文章不一样,它是对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考核,不能有一点马虎和将就,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林维桢誓要拿到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所以大三还没结束,就已经开始筹划选题了。
以他现在的知识结构和见识,毕业论文可选题材实在太多,于是不知不觉就成了选择困难户,每一个题目都觉得不错,都不舍得放弃,这段时间可把他给为难坏了。
正踌躇不决时,今年第二期的《经济科学》刊出了,拿到期刊后,看了一眼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发现没什么改动。
这应该是发表在《经济科学》上的第五篇文章,平均每年两篇,自己也算是个高产作者了,在《经济科学》上的曝光度甚至比很多大牌教授都高。
除了这一篇,前两天又投了一篇,如果被录用的话,今年的任务就提前完成了,下半年全力以赴写毕业论文。
林维桢心里没得意多久,班长姜小杰抱着一堆信走过来,道:“小林子,刚才路过系主任办公室,陈老让我跟你说一声,他要见你。”
林维桢看看时间,道:“快上课了,下午去吧。”
姜小杰酸溜溜道:“你行啊,陈老想见你,你还端起架子了。换成我,我现在就麻溜的过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