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你把他们当宝,我把他们当草-《残明》


    第(2/3)页

    “孤王以前读书,观屈原、王安石、张居正之事,以为祖宗之法万万不可轻变,如今看来,新政并非一无是处!”朱聿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对着马吉祥大发感慨:“哎!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不我欺也,当初我确实见识短浅……”

    这个话题也太敏感了吧!就差再来一句“吕大器误我”,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就像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也不能说破。马吉祥根本不敢接腔,跪下磕个头,呈上一份刚刚收到的谕旨。

    “圣上有命,命焦琏率军先行,殿下与微臣拐去襄阳,另有一趟公干。”

    襄阳清军主将沈永忠有意出降,隆武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接受他的条件,授予国公的爵位。

    自从万历年间满清崛起,明清两军多年交战,满清的高官大将几乎没有向大明投降的,沈永忠的分量虽然轻了点,但是襄阳城中还有几千清军精锐,都是从辽东开始打了十几年仗的老兵,为了千金买马骨,为了得到这支精锐部队,给沈永忠一个国公也是值得的。

    唐王和马吉祥特意拐去襄阳,是为了安抚沈永忠和他手下的部队,哄着沈永忠把兵权交出来,乖乖去桂林养老。这也是学习满清的经验,把投降的主将送回朝廷圈养,重用他手下的部将,以后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更多的敌军会主动投降。

    于是乎,唐王朱聿鐭的使节团临时改变行程,从衡阳继续坐船北上,焦琏则带着五千阳朔兵,押运粮饷辎重继续赶往江西。因为辎重部队走得慢,唐王朱聿鐭从襄阳拐回来后,在到达南京之前还能追上焦琏。

    在前往襄阳的路上,朱聿鐭和马吉祥等人对着隆武帝的谕旨反复商议,该如何安抚沈永忠和他的部下,如何与堵胤锡、李过协调,尽量把这件差事办得圆满。除了兵不血刃拿下襄阳,除了善待沈永忠作为榜样,隆武帝还希望能把这支归降的清军抓在手里。

    商量来商量去,朱聿鐭都觉得没有万全之策。拿下襄阳不难,善待沈永忠也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取得堵胤锡和李过的同意,把这支归降的清军顺利调走。要知道,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争抢胜利果实,而是把别人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往外硬抠。

    虽然没有商量出个结果,行程却一点没耽误,他们很快就到了襄阳。出乎意料的是,沈永忠竟然已经投降,襄阳城也已经被楚军占领,询问之下才知道,就在几天前李过自作主张,假冒朝廷的名义答应沈永忠的条件,沈永忠随即开城出降。

    “堵胤锡,李赤心,你们这是矫诏!”

    朱聿鐭非常生气,对着堵胤锡和李过大发雷霆。(前文说过,隆武帝有给人改名的爱好,比如郑森被改成朱成功,比如李过被改成李赤心。)

    堵胤锡很尴尬,也很委屈,却也无从辩解。一开始这件事李过完全是瞒着他做的,等他知道的时候早就木已成舟,为了稳住沈永忠和他的部下,堵胤锡不得已还得瞪着眼睛说瞎话,信誓旦旦的配合李过,现在被朱聿鐭责问,他也无话可说。

    李过是个实在人,跪下再三向朱聿鐭请罪,声称事急从权才不得已这么做,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却没提汪克凡一个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