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盛世的征兆(4)-《重生在70年代》


    第(2/3)页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邮票市场,钱币市场先后火了起来,以上海江浙为中心向全国幅射,带动了一大批人投身进来,硬是撑起了一个产业链,谁能说这不是盛世的征兆?说明政策稳定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一部分人有了闲情逸志了。

    而中国的古玩古董市场也是在80年代初开始萌芽的,到80年代中期成型,在全国几大城市形成了专业化非常高的灰色文物产业链。

    之所以说它是灰色,是因为国内大部分从事古董文物交易的商家和市场都是不具备文物交易资格的“野生”派,而从60年代开始具备文物交易资格的一直都是国营文物商店,除了销售,文物商店还有管理文物市场的职能,算是半商业半管理的职权型事业单位,权力还是很大的。

    文物商店是不对内宾营业的,只面向外宾和华侨,买东西要用外汇卷,价钱也非常人性化,一枚精雕骨质胸针两块五,一幅明代名家的字画一百二十块,一个清康熙大罐八十八块,不还价。

    从文物商店里买的东西有证,可以直接出海关,连报关都省了,是真正的一条龙服务。

    那时候民间有很多人到处筹资换外汇券去文物商店买货,但几个老百姓怎么可能干过一个国家,日本人来扫货都是论卡车拉的。

    十年动荡中,大量的古董文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确实给喜欢收藏的人带来了好处。

    因为大运动除四旧,大量的文物流落民间,文物保护工作一度停车,文物价格更是一直低迷到95年。

    从81年到95年那十几年的文物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货车司机的全部收入的一半,就能支撑他在2000年办一个私人博物馆。

    这里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百家讲坛马教授,有兴趣的自己去度娘。

    但古董文物收藏必竟属于小众文化,那个对人的学识眼界运气还有财力要求太高了,不是老百姓能掺和的事,家里有个罐子几个珠子就觉得自己进入收藏界算文化人了,那真是你想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