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仪左顾右盼,面露不忍之色,忽将声音提高八度,感叹道: “仪进入汉中后一路所见,荆州百姓刚刚安置完毕,民生仍显困顿,一日能得两餐果腹已是万幸。那些俱是我等父老乡亲,他们鹑居鷇食,仪身为朝廷官员,又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享用如此饕餮美食?” 他这话说完,满室寂静,不少宾客已经放下手中筷著。 许多人听出他这番话含有两重意思,明面上直指百姓生活还不富足,身为官员者也应该艰苦朴素一些。 但言下之意,却是在讽刺魏延作为汉中太守,不仅没能顾好治下百姓的周全,又如此养尊处优,实在不该。 魏延反应再是迟钝,一愣之后也已听出杨仪这是在向军师告状,是"chi luo"裸地从能力和德行两方面指责于他了。 “这是不给我魏某人面子啊!” 他的眉头蓦地一皱,面上旋即流露出不满。 杨仪却拈须轻笑道:“怎么,文长觉得仪说得不对么?” 在魏延看来,面前之人的笑容充满了不屑与挑战—— 他若是说对,就意味着承认他没能顾好治下百姓,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若说不对,杨仪便可指责他好大喜功,不说实话——毕竟荆州百姓初来乍到,生活艰苦是不争的事实…… 他越想越不是味道,越看越觉得杨仪的面容可恶。此时,他的胡子蓦然竖立,双目中精芒爆闪,右手将杯子捏得“咯咯”作响,像是一只被激怒的野兽,气势骇人。 室内气氛一时大为窘迫。 华夏有句古话,叫做君辱则臣死。其实何止君臣,父子之间亦然。 还不等魏延发作,正在席间作陪的魏昌、魏荣兄弟同时豁然起身,怒目而视。 魏容更是胼指一指杨仪,怒道: “你这是何意思?家父好心好意招待,你若爱吃便吃,不爱吃就滚!” 杨仪面对小辈如此侮辱,也不去反驳,也不发怒,只是直勾勾地盯着魏延,嘴角居然露出一丝暗不可察的微笑来。 姜维冷眼旁观,心道,魏氏父子有勇无谋,此番还是中了杨仪之计了。 原来杨仪方才对魏延说的那番话虽然言重,但诸葛亮并非偏听之辈,当能明白魏延的款待之意,绝不可能被随便冤枉了去,等他从中斡旋两句,这事也就打发过去了。 但还不等诸葛亮发声,身为属下、人子的魏荣居然自己作死,跳出来辱骂身为朝廷重臣的杨仪。若要追究,他这是犯了以下犯上之罪了。 这么一来,场上的主动权立即掌握到杨仪手上,即便诸葛亮有心帮魏延开脱,也要掂量掂量《蜀科》是否允许——毕竟众目睽睽之下,《蜀科》之权威,上下之尊卑,绝对不容偏废。 难题重新抛回给魏延,他若想保全爱子,少不得软语相求。 但魏延是一个肯服软之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可是在上任汉中太守时曾说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猛人! 按照魏延的为人,他纵然明白此中关节,也必定会选择护短;那也意味着,他也将加入到与《蜀科》作对的行列之中。 杨仪正是看准他的为人性格,这才有恃无恐,暴然发难。 果然魏延怒气勃发,双目死死盯住杨仪,总算顾忌诸葛亮在侧,不敢当众发作。 而杨仪却凛然不惧,起身与之对视。 针尖对麦芒!场上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气氛陡然之间降到冰点。 没人注意到诸葛亮的脸上早已闪过一丝不满。 唯独姜维看得清晰,心道:“军师是此间权位最高者,不可能行包庇之举,更何况魏荣确实因为鲁莽而理亏在先……” 但魏荣是河洛社的伙伴,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他遭受恶意的责罚,当务之急,是让杨仪主动撤回控诉。 姜维念及此处,一振衣摆,侧身豁然而起,指着魏荣怒喝道:“大胆!” 他的突然出声,登时打破场上的静谧,引得诸人侧目来看。 而杨仪见有人站到他一边,而且还是汉中王看重的少年英杰,面上更是流露出得意之色。 魏荣见状更怒,正要反驳,却见姜维悄悄朝他挤眉弄眼。 他与姜维素有来往,多少有些默契,一愣之下旋即领悟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