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税赋-《星临诸天》


    第(2/3)页

    秦烽点点头,放下酒杯道:“张敏衷这位首辅还算有几分头脑,海禁一开,朝廷财政吃紧的窘况便可得到有效缓解。遗憾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如果提早十年、甚至只是提早五年做出这个决定,朝廷的处境都会比现在强得多。”

    海运贸易的暴利有目共睹,只要政策执行到位,每年为朝廷增加千万两银子的收入轻而易举。主世界的宋朝,每年的海运贸易收入据说高达3000万贯,满清时期,朝廷只留下广东十三行一处通商口岸,据说每年的白银收入都有1500万两银子。

    张敏衷当了十多年首辅,如果能够早几年开海禁,朝廷户部的家底至少会厚实一倍不止,银子多了,很多事情办起来才会更加容易。

    “……所以,朝廷的这个决定虽好,对大局的影响却已是微不足道。”秦烽最后总结道。

    最多再有几个月时间,南方战事就将彻底落下帷幕,赵元谨入主金陵,称王建国已是必然。失了半壁江山的朝廷还要面对纷乱不休的北方,哪可能再有能力大规模南征?

    届时南方完全可以效仿朝廷开海通商,获利巨万,从而奠定统一天下的根基。

    赵元谨沉吟道:“先生,海运贸易收益丰厚不假,不过民间的士子阶层对此多有非议,认为是与民争利,而且朝廷必会因此荒废了千年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对国运不利。”

    “因此当初大齐太祖才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立下了禁海的祖训。若是赵某有幸得了天下,这方面不延续前朝旧制,是否会遭人非议?”

    “这就要看国公如何权衡取舍了,”

    秦烽淡淡地道:“究竟是赵家的江山社稷重要,还是某些官员士子的人心更重要?他们不希望开海,就真的是出于公心?没有私意?怕是未必吧。”

    在这方面,主世界的明朝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帮子道貌岸然的文官把持朝政,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反对商税、反对开海、反对朝廷增加收入等等。以至于江南地区一年收上来的商税仅有十二两银子。

    李自成的大军逼近京师时,崇祯皇帝希望群臣能够凑出100万两银子来,调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好话说尽,满朝文臣却纷纷哭穷,都说没钱。

    崇祯自尽,闯王进京后,拿刀子逼着这帮官员大臣出钱,结果一下子搜刮到了7000万两银子,可想而知这帮子家伙都是些什么混账东西。

    经济是政权的基础,一个没有了钱的政权,距离垮台也就不远了。后世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明王朝关键是亡于财政危机,的确是有道理的。主世界的前苏联之所以崩溃,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经济方面出了大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