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增援胶州-《1640四海扬帆》
第(2/3)页
进剿主力是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马光辉调来的直隶绿营和一部禁旅八旗,统帅是满洲正黄旗固山额真济席哈,副帅是正黄旗梅勒额真瑚沙。
先期开到灵山卫城下的是瑚沙率领的一部噶布什贤超哈前锋营、一部德州驻防旗营和绿营昌平、密云二镇。
噶布什贤超哈又叫巴牙喇前哨,巴牙喇中的巴牙喇,放在十几年前用名头就能吓死明军,100个前锋营经常追着数千明军砍。
现在的前锋营当然还是一支强军,只是已经没有当年让明军望风而降的威风了。
顾容吩咐部将在山下港口扎营,带着几个亲兵随李进文走进灵山卫城。
灵山卫城有几千军户、民户,海时行部官兵家属和在胶州裹挟的壮丁妇女,人数近2万。
胶州湾附近只有胶州、灵山卫、鳌山卫三城有空间容纳这么多人。胶州在内陆,守不了,鳌山卫附属海港条件略差,所以海时行选择了灵山卫。
灵山卫是山东海防重镇,城周长五里,城池呈正方形,建筑整齐,比登州府城还大。
很正统的中国城市布局,中央十字大街通向四门,整齐方正,形若棋盘,界河自北水门入,由南水门出,汇于城南,流向大海。城中建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库,众多空置的建筑此时被军人占满。
鞑靼人从直隶调兵给了海时行充足的时间,胶州镇抢光胶州、即墨、鳌山卫的金子银子妹子、丝绸粮食军械,退守灵山卫,顺手还抢了胶州湾的商船。
海时行想得很好,实在守不住,用这些船至少可以带着家人亲兵出海。
在鞑靼方面,包括海时行、于七在内的这次山东反正起义被称为“土寇”作乱,所谓“土寇”即是相对于流寇而言。
山东在顺治初年便不断有“土寇”造反,因此八旗大爷们进了山东军纪很坏,沿路屠空了很多村庄,山东文官们根本无力制止主子的行为。
先期抵达的八旗前锋营带着沿路掳掠的妇女、民壮在城北伐木为栅,背山扎营。
鞑军以骑兵为主,暂无炮兵,有过两次试探性攻击,未取得什么进展。
海时行将帅衙设在原先的卫署。可能是在鞑军里混久了,他居然以抱见礼欢迎顾容。
顾容有些不习惯,强笑着配合了海时行。
海时行反正是自发行为,之前并未与东江镇建立联系,割辫后,他自称大明重兴王,称号不伦不类。
丁耀亢用空白赦书填了一道正式任命,晋海时行右都督、山东总兵,这官位已经比顾容还高了。
可能是没得到爵位,海时行略有些不满。
当顾容说可以提供红夷大炮时,海时行立即把不满抛到九霄云外。混战中的空头爵位算什么,哪有大炮实在。
顾容从卫署出来。
街上军民行色匆匆,害怕两个字写在很多人脸上。
鞑靼人在北方统治日久,海时行反正太仓促,并未完全收服军心民心。
脑子一热,杀官抢劫玩妹子的时候好说,这会真被八旗兵逼到城下了,反正官兵们有多可靠这谁都没把握。
军民们是害怕被八旗屠城,才在城中固守。如果城外适当做出一点招抚措施,中下级军官们可能会开门投降,这在过去有无数例子。
顾容一边走一边思考,留在城外很安全,即便灵山卫失守立即上船撤离。
但这真的好吗?
南明官军北上,打着永历皇帝的旗号。这是正牌明朝官军,不是自发的起义军。光这个旗号就足以让很多有心人处于观望状态。如果灵山被屠,对东江镇后续发展不是好事。
顾容走到北城墙,城门有瓮城防卫,海时行把最危险的北城墙加厚了一倍。
山东农业条件好,无水旱大灾,以往经常通过海路向江南地区出口粮食。海时行被围前一顿搜刮,城中豆麦可撑大半年。
第(2/3)页